人道動物農莊-要飯不要麵的荷蘭朋友

您在這裡

作者
陳修玲/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

 

飢腸轆轆的我,一直在苦惱著,待會老公接馬可回來後,到底要請他吃什麼?吃西餐雖然可能比較合他的胃口,但我總覺得他大老遠從荷蘭來,不嚐嚐台灣的小吃,實在太可惜。
 
所以,我們夫妻就決定請他吃餛飩麵,沒想到馬可竟然用生硬的中文說:「要飯!」,還好這家店也有雞肉飯,否則就待客不周了。
 
都怪我沒做功課,一直以為歐洲人不太吃飯。其實,早期荷蘭人雖然以馬鈴薯為主食,但後來因為飲食多樣化,米飯的消費逐年成長。金融風暴之後,荷蘭人在家做飯的次數增加,米類的主要銷售點,從飯店和加工廠,轉移至零售市場。相較之下,台灣人吃米飯和會在家做飯的家庭,卻逐漸在減少當中。
 
馬可也很喜歡吃海鮮,但是,當蒸魚和醉蝦上桌時,他說魚的眼睛瞪著他看,好不自在。蝦子的眼睛比較小,還可以忽略。美食當前,讓他無法抵擋,後來甚至抓起蝦頭對著我說話。
 
不過,他也不是什麼都能夠接受,老公瞞著他請他吃下豬耳朵之後,他說這輩子第一次吃,而另一道九轉迴腸,他可是死都不肯嘗試。我心想,莫非他知道從荷蘭進口到台灣的豬腸子和內臟,曾經被驗到戴奧辛過量?
 
說到豬內臟,一定要介紹馬可這次台灣之行的目的。其實,他是應台灣動物科技研究所之邀,講授荷蘭在動物福利和畜養管理方面的研究。馬可曾經說,他吃豬肝、雞肝,但就是不吃鵝肝,因為高貴的鵝肝醬,來自被人類虐待強迫灌食的鵝。他說,在台灣參觀養雞場之後,發現有的雞對著籠子啄個不停,顯然雞隻已經受到壓迫,必須改善畜養環境。
 
說到此,讓我想起最近看的一部德國片,台灣翻譯成「沉默的食物」,片中無任何對話、旁白和配樂,忠實呈現歐洲農場的現況,其中有一幕是農夫用一部好大的吸「雞」器,在雞舍裡將一隻隻雞吸入管線後,再送入籠中。我告訴馬可,這樣的收成方式讓我看了很不舒服;他說,這種情形應是少數。我也告訴他,當我看到牛豬屠宰過程之後,就比較少吃肉了。
 
或許是因為工作關係,馬可認為只要家畜,不只在畜養期,甚至在運送、屠宰過程都被人道對待的話,人吃肉就不應該當罪過,尤其不應太擬人化,用人類的思考模式不見得對動物是最好的。舉個例子,要拿掉小公豬的睪丸時(這樣做的目的是豬長大後,肉才不會有騷味),先局部麻醉似乎比較人道,但是麻藥退了之後的痛,卻比直接用鉗子夾住不麻醉還痛。最後的實驗結果顯示,麻醉加上止痛劑的效果最好。
 
至於如何知道動物的喜怒哀樂呢?答案就是觀察動物行為和健康情形。雞群會因為階級制而互啄(大多數在頭部),有時毛會被啄下來,這是正常情況。但如果是全身雞毛被啄下之後還被吃掉,就不是好現象,原因可能是營養不良、太熱或太亮,通常把燈光調暗一點可以改善雞隻的攻擊行為。
 
這讓我想起家裡那隻小狗,婆婆覺得牠老是在抓癢,就常常替牠洗得香噴噴的,但是,情況並未改善,掉毛情況嚴重,而且之後耳朵也發臭,本以為是洗澡水跑進耳朵,但獸醫說是酵母菌感染,需要點藥和吃藥。收養牠一年之內看了5次醫生,後來我決定上網查查看,有一說是體質過敏,所以皮膚會搔癢,而且耳朵也比較容易感染。現在,我可以避免牠耳朵再次感染,但過敏體質還有待飲食改善。
 
寵物需要飼主多多關照,農場動物也需要人類友善對待,馬可的出現,讓我對動物福利的知識增長不少,不過,我本來很想問他,為什麼歐洲人要吃那麼可愛的小白兔?最後我忍住沒問,因為,他可能會反問我,台灣人為什麼要吃人類最忠實的朋友?
 

原文刊載於主婦聯盟243期會訊(2011.2.1)

 
環教資訊類別
相關的行動議題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