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基改農區 遍地開花吧!

您在這裡

作者
郭華仁/台大農藝系教授

主婦聯盟與綠色陣線接續前年秋末協助花蓮富里的銀川永續農場成立我國第一個「無基改農區」之後,一年後又分別在苗栗苑裡山水米有機稻場與台南後壁的芳榮稻米產銷專業區陸續揭牌。「無基改農區運動」的展開象徵農民對新科技不再全盤接受,這可說是另類的農民運動,值得再努力下去。
 
「無基改農區」盛行於歐洲與日韓紐澳諸國,是反制基因改造生物產業的實際行動。在美加兩國以外的先進國家所以紛紛成立了「無基改農區」,主要的原因包括生物安全上以及農民經濟上的因素。為什麼歐洲日本消費者都不想吃基改食品,這是有健康上的原因。基改食品安全與否到目前尚未有定論;雖然合法的基改食品人類吃了十年好像沒發生什麼問題,但連世衛組織都不敢替其長久的安全背書。實際上即使在美國,也都不是政府或獨立研究機構在進行安全性評估試驗,而是讓生技公司自己進行研究,把數據送給審查委員審核。過去好幾個被抓包的例子顯示生技公司會隱瞞不利的數據;生技公司委託外面學者所進行的試驗,也都需要公司的允許才可以對外發表。這種把關方式,讓消費者與環保團體對基改食品的安全性有很大的質疑。
 
經濟上的原因較為複雜。就基改大國美國而言,由於基改種子研發的費用很高,生技公司為了利潤調高種子的售價,更透過專利限制農民留種。不斷升高的價格讓種植基改作物的農民所得越來越低,可說只是肥了基改公司。種子控制在大公司的手上,美國農民現在擔心難以走回頭路,因為許多販賣非基改種子的公司都已經被生技公司給併掉,一旦生技公司掌握大多種子販賣管道,農民當然成為被剝削的階級。
 
最慘如印度,棉農過去都是自行留種,但是種子公司引進基改棉花,種子售價高而且不能留種;棉農只好向銀行貸款買種子。可是有時因為天候的關係導致棉花沒有收成,在過去棉農縮緊褲帶還能過活,現在則因無收入無力償還貸款而被銀行沒收土地,使得棉農自殺的案件暴增。
 
就歐洲而言,目前僅有極少數的國家種了一點點基改品種,然而他們擔心一開始種基改作物,就難以防止基改污染,將來會讓非基改品種也摻雜了基改成份。基改污染會損及農民的利益。法令規定一般食品含有基改成份者需要標示。
 
若大家都不種基改作物,就沒有標示的問題;但是若開始種基改品種而導致非基改作物田受到污染,就可能因為檢測或者貼標的需要而增加農民的成本。對於有機農民而言,損失更大。雖然歐盟民間相當反對基改作物,但是官方因為WTO的規範而無法同意各國立法禁種基改品種。可是「無基改農區」運動仍然熱烈地展開。
 
2003年11月西、希、法、英、奧、義、德歐洲七國十個地區(region)的農業首長共同宣告成為聯合無基改農區之後,目前全歐洲270個地區中已有169個地區,123個省份、4,751個地方政府,30,789座個別農場宣稱為無基改農區,展現地方自治所發揮的能力。
 
紐西蘭目前有5,754個個別農場宣稱為無基改農區,總面積約15萬甲。日本從2004年也展開無基改農區運動,在兩年前總面積達8,000甲以上。根據全球無基改網站所記載,目前日本無基改農區已達5萬甲,約佔農地的1%。主辦單位曾說要讓無基改農區「遍地開花」,看起來是不假。
 
那麼我國怎麼也來個「遍地開花」呢?根據個人的觀察,首先要擴大合作的對象。除了邀請其他具有環保意識的NGO團體外,由有機農業、稻米產業等團體開始,儘可能聯繫串聯農產業、環保、文教組織,讓他們瞭解設置無基改農區的重要性,然後由各組織主動向其農民會員遊說,這樣擴張的能量才會大。當然仿效日本,在誓詞上要求已經參與的農民向其他農民相招也是很好的方式。
 
再者最好能與各組織聯合成立一個總部,這總部要設計文宣,發行通訊,固定的舉辦無基改農區的全國性聚會交流,讓農民得到新知並且有歸屬感。更可以透過媒體對外宣傳,此外參考日韓的方式,製作約A3大小的LOGO,讓各農戶插自己的農地上;等到這些小LOGO樹立得較為普遍,一般人到鄉下都夠看得到,宣傳的效果就會突顯出來。當然這個LOGO若能跟日韓兩國所用的以相同的基調,將來還可以考慮成立東亞無基改農區,進行國際串聯。
 
台灣在設置無基改農區的行動雖然較為落後,但總算已有了起步。希望這樣的行動能更加速來進行,讓這個活動能夠成為確保台灣農業生產優質安全農產品盡一份力量。
 
原文刊載於主婦聯盟238期會訊(2010.2.1出刊)

 

環教資訊類別
相關的行動議題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