婦女論壇

生態思想史


田園式的牧歌

陳慈美
1999.6.1.《主婦聯盟綠主張》137期

      我看見一幅熟悉的景物,
      這是家園!微風輕輕地說。

∼ 羅威爾              

  生態學領域中兩個最主要的路線都是源自十八世紀,我們首先介紹稱為「田園式」(arcadian)的第一種路線。這種路線,主張人類要以簡樸、謙卑的生活來達到與自然界其他生物和平共存的目標,以英國塞爾伯恩的自然學者吉爾伯懷特牧師(Gilbert White, the parson-naturalist of Selborne, 1720-1793)為代表。

  

與自然共生共榮的村落

  塞爾伯恩(Selborne)是座落於倫敦西南方漢普郡(Hampshire)的田園和山丘間一個寧靜安詳的小村落,與所有英國式的鄉村一樣,散發出一股道德感,令人聯想到次序、安詳、莊嚴、條理景然、深厚的習俗和敬虔的傳統。

  山丘上的聖瑪利教堂,俯視著整片青翠的山谷和其間的居民──包括人類和其他生物。它是建於亨利七世(1457-1509)期間的哥德式建築,其內的聖水盆則為第五、六世紀時代的古董。教堂庭院一棵樹齡超過一千兩百年的紫杉,枝葉依舊青蔥繁茂。老樹與教堂密切的聯結,強烈地暗示著人與自然共生共榮的事實。

  

安靜謙遜的自然學者牧師

  1789年,聖瑪利教堂的懷特牧師所出版的《賽爾伯恩的自然歷史》(The Natural History of Selborne),不但奠定英美自然散文的基礎,也成為生態科學早期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懷特牧師就像小村子一樣,安靜、謙遜、沒有野心。在二十多年的牧會工作中,他擁有足夠的閒暇,每天在教區裡作自然觀察,然後寄給兩位好友:動物學者彭南特(Thomas Pennant)和法官兼律師的白林頓(Danies Barrington)。在兩位好友的鼓勵下,他終於勉為其難地把信件稍作修改出版,到二十世紀中葉,本書已發行超過一百版。

  

生態觀察與自然史

  由於賽爾伯恩地形多變化,距海岸也不遠,又有豐沛的雨量,形成當地十分複雜繁多的植物相,再加上有各種不同種類的土壤,使得懷特的研究領域更加豐富多樣。也因此,像他這麼博學的人,竟可以將一生奉獻給這麼小的一個地域,這與十八世紀一般英國生物科學家熱衷於走遍天涯海角去收集奇花異木並作分類的作風迥異。

  年復一年,他沿著牧羊場旁的小徑緩緩而行,或找尋新品種的蝴蝶,或觀察燕子在鄰居的煙囟下築巢,或蹲伏在小樹叢裡窺視野鴨和鷸鳥在池塘裡覓食。除了記錄各種有趣的觀察之外,懷特一直期許自己能以「哲學家」的立場來探討自然──描述動物的生活和彼此之間的對話。更重要的是,他掌握到使賽爾伯恩成為一個完整的生態環境的一種「在多樣性中錯綜複雜的一致性」(the complex unity in diversity )。

  例如:水牛浸泡在池塘裡消除暑熱時,它所排泄的糞便,就成為昆蟲的食物,昆蟲又是魚兒的食物。又如:外觀毫不起眼的蚯蚓,透過鬆土的作用,使土壤容易吸收空氣和養分而有利耕種,同時牠又是鳥類的食物,鳥類再成為其他大型動物和人類的食物。

  透過這些令人讚歎不已的事實,懷特下了一個結論:「大自然是一個偉大的經濟學者(nature is a great economist)」。他向朋友表示,能夠使如此繁多的動物共同生活在這麼小的區域裡,正是由於創造主的奇妙安排與作為。

  

工業時代的鄉愁

  然而,當懷特在幽靜的鄉間作自然觀察的時候,整個英國的政治、經濟和社會正進行著一場翻天覆地的劇變;美國殖民地的獨立戰爭嚴重的打擊英國的商業政策、法國大革命帶來了暴動、以及影響人與與大自然關係最為深刻的一個變遷──英國成為全世界第一個邁向工業化社會的國家。

  隨著蒸氣機、紡紗機、織布機的發明、以及工廠系統的建立,人口大量從鄉間湧向匆忙雜沓、環境惡劣的都市。更糟的是,歷史悠久的農業生產方式也遭破壞,不但土地商品化,生產也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所有人類活動只有一個共同目標,就是要全力以赴地促進生產以增加財富。

  當時,由於整個英國正忙著適應急遽變遷的現代化社會所衍生的各種問題,沒有閒情逸致去聆聽蟋蟀的鳴叫和鷸鳥的歌唱。直到半個世紀之後,大約從1830年代開始,懷特的作品才開始被飽受工業化、都市化之苦的新一代所發現,以羨慕的心情去回顧書中所描述詳和、優閒、平衡、寧靜的生活,而這正是他們自己身處的社會所失落的。

  從此以後,在大西洋兩岸有許多著名的科學家、詩人和商人,紛紛以朝聖的心情到賽爾伯恩去尋找他們自己心靈的故鄉,這當中包括達爾文(1850年代)、美國作家羅威爾(James Russell Lowell,分別在1850年和1880年各去一趟),以及十九世紀末美國最優秀的自然散文作家卜洛(John Burroughs)。羅威爾稱懷特的作品是「亞當在樂園的日記」,而卜洛在該書1895年版的序文中則指出,懷特的作品提供給讀者的是一種「家園的氣息」。自此,賽爾伯恩在心靈漂泊無依的英美人士當中,成為避難所的象徵。這兩個國家的人民,不但擁有相同的語言和文化傳統,也對未來該何去何從,感受到同樣的迷惘與困惑。

  

自然寫作所阻擋不了的趨勢

  十九世紀後半在英美興起的自然史散文寫作,是一種融合科學知識與文藝創作的書寫方式,傳承了《賽爾伯恩的自然歷史》的風格,並加以轉化。在這類型的作品中所呈現出的一個主題,就是要去尋找已經失落的鄉村野趣與溫煦家園的氣息。其中,最有名的如卜洛(John Burroughs)、繆爾(John Mwir)、哈德森(W.H. Hudson)、吉富理(Richard Jeffries)等人,都是著作等身的大師級人物。

  二十世紀末的今天,整個地球上所有國家都已經無可選擇地被捲進工業化的商業文明裡。閱讀自然寫作的作品雖能暫時解去鄉愁,但卻無法阻擋摧毀大地生機的怪手,人類究竟要何去何從?我們的時代使命又是什麼?你有答案嗎?

   回生態思想史


財團法人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        
會址:100台北市汀州路三段160巷4號5樓之1
電話:(02)2368-6211
傳真:(02)2368-6213
Email:homemakr@ms15.hinet.net
劃撥:1294898-3,戶名:主婦聯盟

本專題之文字版權屬 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所有, 引用自主婦聯盟會訊,任何非學術性之引用,請徵得原作者之同意。
意見與回應 Yam Women Web since 1997.03.08
All rights Reserved by 開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