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大學~記清華大學校園綠食育論壇行動

您在這裡

作者
徐銘謙/本會董事/清華大學跨科際論壇計畫執行總監

 

2012食育議題的挑戰與機會
 
2012年,台灣綠食育運動肯定值得記上一筆的一年。
 
一方面,這一年在食物安全的議題上面,先後發生了瘦肉精美牛進口、放寬輻射產品進口、蔬菜硝酸鹽殘留、基改與智慧財產權保障的立法爭議、韓國知名泡麵也被驗出了致癌物等問題。另一方面,各地都展開了從生活飲食改變的行動,特別是在校園:台南市教育局將食物議題提升為教育層次,推動學校午餐自治條列;台中市則推出鼓勵在地食材辦法;部份立法委員準備推動食育法案;而本會更整合了長期關注的食物議題,作為以綠食育為主軸的整體運動。
 
大學校園綠飲食的兩種實驗
 
在大學院校的部份,由於大學生個體化外食的特性,家長也缺乏介入關心的機制,不似中小學校園午餐受到關注,大學校園內只能仰賴於校方由上而下的政策改變,或是學生由下而上的爭取。今年東華大學將校園一處餐廳不對外發包,而由「好事集」的教授群試行結合在地無毒食材推動校園綠色廚房;清華大學則在清華學院執行教育部跨科際論壇計畫,邀請關心食農議題的學生,結合荒野新竹分會、主婦聯盟合作社新竹分社、竹蜻蜓綠市集等校內外夥伴,規劃以行動為導向的校園論壇,並預備在年底推動「校園伙食團」的小規模共食、共學、共善(膳)社團。
 
兩所大學的綠食育小革命,正好是校園實驗中的對照案例,也都面對整體採購統包系統、食物環境、產銷結構的挑戰。以清華大學來說,校園有竹蜻蜓綠市集值得信任的友善小農,學生會與基進筆記社團對校園餐廳採統包造成小攤商租金成本過高、麥當勞應否進入校園、乃至爭取在校園內合理煮食的空間等問題,清華學院綠宿舍小組甚至構思在校園爭取菜園空間,水木書店內的咖啡廳採用公平貿易的咖啡豆,而11月10日舉辦的「食來育轉校園綠色飲食論壇」,即是在這些累積的基礎上,嘗試喚起全校反思潮,進而結合社會資源共同促成改革。
 
We Are What We Eat!! 大學生是什麼做的?
 
11月10日舉辦的論壇,首先由食育論壇學生團隊公佈針對學生飲食現況與校園餐廳的問卷調查報告,在學生填答的717份問卷中發現,大學生蔬菜攝取量嚴重不足、食物的選擇則以價格便宜口味好吃為先、超過一半的清大學生習慣自己去外面吃……。學生團隊所提出的校園伙食團,某種程度亦能回應清大學生在價格可接受的前提下,參與在地食材的伙食群體,而共膳共學的社團屬性也有助於增加共食的樂趣。從論壇結束後的回饋問卷也可看出,有40%的學生願意加入共食社團。清大總務長李敏教授在瞭解伙食團計畫後,也承諾願意協助
尋找合適的校園空間。
 
大學自治從取回對食物的自主權開始
 
有趣的是,因為本會台中分會的姊妹們遠道而來,使得清大這場論壇不僅是大學師生的討論,還多了媽媽們的參與,形成了媽媽與大學生對話的場景。新竹教育大學的張瑋琦教授、基金會董事長陳曼麗分享了食育的基本觀念以及與環境的關係,上下游汪文豪介紹小農產銷之間的連結,綠色陣線的吳東傑則從國際糧食主權連結到個人食物自主權的重要性。
 
在具體的行動方案上,主婦聯盟合作社理事主席黃淑德與清大王俊秀教授都提及日本生協以校園餐廳合作社運轉的模式;生態綠公司的余宛如則分享英國教育部以樂透彩基金支持的信託方式,鼓勵校園煮食與恢復廚娘系統取代團膳公司;清大竹蜻蜓綠市集召集人蘇至弘期待校園市集能以學生為主體,讓市集融入校園生活。相對於國內大學仍停留在強調安全、衛生基本要件,國外大學餐廳的進步案例,讓我們把食物的意義提升到營養、健康、安全甚至公平貿易、動物倫理、在地食材等關於正義價值的課題。
 
未來,台中分會也將準備與明道大學、弘光科大、中興大學等合作召開類似的會議,而清華大學準備從伙食團社群的建立、農地參訪行動,希望能在新竹地區進行跨校連結共同推動食農教育。論壇雖已圓滿落幕,卻是大學校園綠色飲食運動的開端。
環教資訊類別
相關的行動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