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教室~健康步道行

您在這裡

作者
謝璧如/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

 

盆地地形的臺北市區內資源物種豐沛,猶如綠寶石般耀眼。在過去的一些特殊狀況下保留了許多大小不一的丘陵、綠地,而近年來休閒風氣盛行,民眾親近自然的需求也更高,許多步道應運而生。市區車水馬龍熱鬧滾滾的台大公館地區的自然水博物館園區內,就蘊藏了一條生態豐富的健康步道。
 
還記得主婦聯盟合作社週年慶時,邀請了自然步道協會綠人導覽園區內的「觀音山步道」,許多民眾參加了導覽後發出了感嘆的心聲:「住在臺北這麼久,卻不知道這裡有如此豐富的生態資源」。
 
基金會今年暑假與自來水博物館合作辦理三梯次步道導覽活動,於炎炎夏日帶領來參加活動的爸爸媽媽與小朋友走入觀音山步道,雖然要撐過蚊蟲攻擊、爬坡的辛苦,但也感受到在步道的綠蔭環繞下,比起在炙熱的柏油路上要舒適多了。沿途常見的植物都可以和我們的生活帶出連結,姑婆芋是早期的「環保袋」,用來包覆食物;月桃莖可以編織器物、葉片可包粽、種子可做天然藥品「仁丹」;構樹是造紙與鈔票的材料……,從這些學習當中,也可以帶出一次用品減量、天然飲食與再生紙的環保課程。
 
觀音山步道臨近市區,攀高至觀景台,可以眺望新店溪、景美溪水系與公館淨水廠的水管橋,讓學員了解環境與供水的關連。除了植物與環境,還有不時竄出身影的鳥類、昆蟲和蜥蜴,都讓來自都會的小朋友眼睛一亮。眼尖的小朋友還會發現黏在樹上或涼亭屋頂的壁虎蛋、樹枝間的蜘蛛網和木棧道上的蟬蛻等等,發現動物的痕跡多麼讓人興奮!身為導覽的老師,我們只要輕輕點出觀察重點,大自然的教室就會源源不絕地提供「多媒體教材」,讓大家收穫滿滿。
 
自然步道在歐美是指經過設計並標示了自然物、自然特色與歷史意義的鄉野路徑。而台灣最早由台大植物系郭城孟教授提出這個概念,強調的是“不需遠求只要推開大門,走上幾步路就可以到達的自然環境”。早期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設有自然步道委員會,在郭老師的指導下學習大自然環境知識、探索生態奧秘、步道資源調查;同時培訓熱愛大自然的民眾擔任解說員,這也是推動保護環境的另一種方式。在業務量日增下,有如樹大分欉的催生了「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自然步道協會」。
 
臺北市是世界少數擁有豐沛自然景觀的生態城市,根據臺北市大地工程處提供的列管資料有129條,加上升格的新北市也有166條登山步道,雙北市共有295條自然步道。如芝山岩步道是培育綠人的大本營,仙跡岩步道還有自導式解說牌。軍艦岩的地質美景、四獸山(虎山,象山)各種不同的山景風光,這些步道如綠手指般的穿梭在水泥叢林中。
 
豐富的自然景色、名勝古蹟在大眾交通的便利條件下,早已成為市民重要的休閒健身場所。在不強調走進深山荒野,就能認識近郊的綠地或小山丘體驗自然、認識自然,這些步道更是許多環保團體推廣保育的最佳環境教育的基地。讓民眾了解身邊的花草樹木,蟲魚鳥獸,進而更關心自己周遭生活的環境。
環教資訊類別
相關的行動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