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心之華 - 日本食育基本法之底蘊

您在這裡

作者
陳儒瑋/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

2013.2.19  <食育是什麼?從日本食育基本法前瞻台灣食農教育>講座後記

人心之華。

這是聽完張瑋琦老師談日本食育基本法的精神與理念之後,至今仍縈繞在心的一句話。

文化為底蘊的食育基本法

飲食除了安全健康之外,應該還有種更為深厚的文化基礎在支撐著,而正是這種多元文化底蘊形成這豐裕的社會。

不然為何日本電視冠軍節目會如此迷人?我們為什麼老是垂涎著日本達人栽種的不世出番茄?

而"台南食物為什麼這麼甜?"或"客家菜就是又鹹又油啦!"這樣的論戰,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是屢見不鮮,況且台灣還只是個小島。

「日本就是看見他們的飲食習慣正因全球化浪潮席捲後開始崩壞,希望透過食育基本法,培育國人正確的飲食觀念,選擇食物的能力及實踐健全的飲食生活。」張瑋琦老師說道。

她接著說:「2005年通過的〈食育基本法〉強調的理念與家庭互動關係、飲食文化傳承、國民身心健康、食糧生產及環境保育等議題息息相關,最終目的是為了促進國民身心健康及養成豐富的人性。不同於我們從日文的'食育'字面直接聯想的就是飲食教育,它包含了飲食的指導、飲食教育及食農教育,是以一種國民運動的方式從政府機關到民間組織共同推展。」

豐富的人性與豐裕的社會

她提及某次參與研討會目睹同桌研究生毫無用餐禮節、不知如何尊重主客之間的份際,讓她深感訝異與憤怒。

於是她想起因為從小在大家庭中長大,從親人間的同桌共食經驗中學會用餐禮節、練習人際應對、建立食物品味及傳承家族文化的種種經驗,她似乎也正歷經一種文化的崩毀過程。

她指出〈食育基本法〉中的食育推進計畫及基本施行政策方面,除了我們最常提及的飲食(營養)教育之外,還包括親子料理教室、農場實習、食品烹飪、食品廢棄物的再生利用、當地縣市政府推展當地食物特色、提升校園午餐中當地食材比例、培育食育志工、社區婦女讀書會、地產地消、建立在地食物系統及推進傳統食文化等等方式,實在無愧於國民運動之譽。

接著,張瑋琦老師拋出一個問題:什麼是豐裕的社會?什麼是豐富的人性?正在讀這篇文章的你,腦中浮現什麼答案?

或許是受到〈食育基本法〉的激勵,目前已有立法委員關心台灣飲食教育問題而醞釀推出台灣版本的飲食教育法,然而其中需要什麼樣的內涵及願景,我想也許就是上述問題的答案。


延伸閱讀

食育乃國民運動~日本食育法及其推動計畫

日本食農教育中的體驗學習─以「まほろばの里農学校」為例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飲食教育法?

環教資訊類別
相關的行動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