蚯蚓與糧食

您在這裡

作者
陳俊宏/台灣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

談到蚯蚓與糧食的關係,當然會聯想到蚯蚓會透過對土壤的影響,進而影響農作物包括糧食的生產。然而,蚯蚓本身即是一種食物,而且是種極重要的食物來源,已知動物名單裡,包括陸生渦蟲、螞蟻、蜘蛛、陸蟹、淡水蝦、螞蟥等無脊椎動物,及大多淡水魚、龜鱉類、蛙類、青蛇、大多鳥類、鼴鼠、山豬,甚至人等脊椎動物都會以蚯蚓為食,「早起的鳥兒有蟲吃」和「鴨寮無過眠蚯蚓(台語)」,這兩句常用諺語即為明證。人類直接食用蚯蚓的記載雖不多見,但的確存在,我曾見過一中南美洲原住民的紀錄片,清楚的紀錄他們從挖掘蚯蚓到烹煮及食用蚯蚓如吃麵條一般;再者,東南亞甚至台灣都有蚯蚓菜單。另外,墨西哥理工大學研發製作的蚯蚓餅乾,已銷售多年。有營養專家研究分析,認為蚯蚓的蛋白質極易被人類消化吸收,因此,早有所聞,資助第三世界的副食品中即添加有乾燥的蚯蚓粉末,來增加他們蛋白質來源。

回來談蚯蚓與土壤:蚯蚓不斷在土中鑽洞挖土,可增加土壤的透氣性及透水性,這種改善土壤品質的行為,有利植物生長,因此蚯蚓被暱稱為「大自然的耕耘機」;再者,蚯蚓因會將地表的植物殘枝落葉,或牠們自己的排泄物混入土中,如此會增加土壤養分,進而促進植物生長,因此蚯蚓又被暱稱為「大自然的施肥者」。由於蚯蚓在進食時會將土壤一起吞下,所以蚯蚓腸道排出的排泄物混有大量土壤,也因此蚯蚓大便被稱為「糞土」。蚯蚓糞土經分析,其中的碳:氮比例極適合植物生長,加上蚯蚓多以植物組織為食,纖維素含量較高,因此蚯蚓大便的含氨量低,不會像雞糞或豬糞那麼臭;再者,蚯蚓糞土含有蚯蚓分泌出的黏液,保水力強。所以,這就是為什麼蚯蚓糞土被譽為目前世上最佳的有機培養土。

如前所述,蚯蚓可改良土壤品質,因此在歐美地區,農民在買賣農地的一項指標即是土壤裡蚯蚓的量,一般認為每1平方公尺應超過100條蚯蚓的才算是好農地。在溫帶地區,蚯蚓愈多的蘋果園,由於落葉分解的速度較快,不僅不需雇工清理落葉,又可減少肥料的使用量,一舉兩得。從這個例子可知,蚯蚓對處理有機廢棄物有牠們獨到的能力,因此,包括果菜市場的生鮮廢棄物,植物類的家庭廚餘,或紙漿廢料等,因為它們的含水量過高,不易以焚化爐燃燒五哩,必須以掩埋處理,這種處理過程,若有蚯蚓幫忙翻攪,不但可加速垃圾分解外,產物即糞土又可販售,一舉數得。這個點子,在2000年雪梨奧運及2008北京奧運都曾被利用來處理觀光客製造的巨量垃圾;據悉,高雄錫安山教會,以蚯蚓處理有機廢棄物多年,成效極佳。

蚯蚓對土壤的好處不止於此,由於有些種類的蚯蚓對重金屬如鎘等很敏感,因此,是極佳的土壤重金屬指標生物;相似的,有些種類的蚯蚓對有機磷類農藥或氨基甲酸鹽類農藥很敏感,只要使用過上述農藥,該土壤裡即不易找到那些種類的蚯蚓,因此這些蚯蚓就可成為有機栽培的指標生物。相反的,有些種類的蚯蚓對重金屬不很敏感,反而可以將重金屬累積在牠們身上,這種稱為「生物濃縮」功能,可以幫助人類移除土壤中的重金屬污染。因此,蚯蚓是健康土壤的守護神,也是有機農業的保證。

不過,蚯蚓對於人類糧食生產,並非有百利而無一害,事實上,目前有數種蚯蚓被世界農糧組織列為害蟲,這些被視為害蟲的蚯蚓,主要是因為牠們可能鑽土鑽太兇影響植物幼苗發育,或可能傳播植物病原菌或病原蟲,或以植物小種子或甚至直接以新鮮嫩葉為食。另外,蚯蚓對土質其實有時也可能有負面影響,譬如:鑽土鑽太兇使土壤太鬆,影響農業機械的使用。或者,如已入侵台灣多時的中南美洲蚯蚓-黃頸蜷蚓,由於牠們的糞土極為細緻,加上黏液,使得牠們的糞土在遇水後,會類似水泥產生硬化,結果反而是降低土壤的透氣性及透水性;另外在印度也曾有調查發現有一種蚯蚓,由於牠們的分泌物含蠟質,會使土壤結塊,而降低植物生長量。

總括來說,蚯蚓絕對會影響土壤品質,進而影響植物生長,雖然影響有正面亦有負面效應,不過正面效應仍居多數。因此,要有優質的農作物,特別是有機的產品,保護適當蚯蚓種類及族群數量的存在,並讓蚯蚓參與生產過程,減少肥料的使用,這種種都有其積極的意義。至於,會不會有一天,人類的蛋白質來源必須仰賴蚯蚓,恐怕言之過早。不過,若蚯蚓的種類及數量低於某種程度,嚴重影響上述動物的覓食時,很多與那些動物相關的食物鏈恐都會發生負面連鎖效應,最後拖垮整個生態系。

環教資訊類別
相關的行動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