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經區系列報導一】衝擊台灣本土農業 假MIT恐將打壞MIT品牌

您在這裡

作者
許心欣/本會台中分會主任秘書

服貿爭議尚未落幕,而將衝擊台灣農業與食安的「自由經濟示範區」議題將比服貿更為嚴重!為了解自經區對農業與食安的影響,主婦聯盟台中分會特別邀請中興大學應用經濟系教授陳吉仲在執委會跟婆婆媽媽們說明與分析。

陳吉仲教授為太陽花運動的重要論述者之一,也是「守護民主平台」的經濟學家,一開始就以花生醬為例戳破農委會的謊言,並釐清農業加值的觀念,透過農產品出口價量數據呈現台灣難以跟農業出口大國競爭的現實。再談自經區條例草案中攸關農業與食安的條文,與其重點影響。

自經區將衝擊台灣本土農業

陳老師以花生醬為例,就台灣本身的花生醬消費量而言,國內所生產的花生醬佔國內需求量80%。而非農委會主委陳保基所說「台灣本土花生加工做花生醬的比例不高」,直接用本產花生量和進口花生醬數據來反擊。

陳吉仲老師並以全球花生油、梅乾和番茄醬的出口量價數據比較,發現台灣的量少價高,顯示在地小人稠的台灣所發展的小而美精緻農業,在價格和量上難以和農業大國的價量競爭。且農作物不像工廠生產可大量複製,台灣農業難以擴充規模,一旦開放自經區,在成本考量的價格競爭下,自經區的農產品加工勢必將引進外來原料來取代台灣本土原料,此舉將會嚴重打擊台灣農業。而且,台灣目前就缺乏足夠的人力對進口食品或原料抽驗,難以做好農畜產的防疫和檢疫,將來更不足以應付激增的量。

零關稅打趴真正MIT農產品

關於自經區條例草案,陳吉仲表示根本是文字遊戲,目前行政院送進立法院審查的版本,打算開放國外所有農產品進入自經區,包括全球及中國管制之農產品,即任何做食品加工之農產品原料皆可進入國內,若輸出至國外是零關稅。(第三十八條、四十二條)。若照此版本條文通過,全世界有農業生產的國家中,將只有台灣是採取完全開放且是零關稅的農產品,這將摧毀台灣的農業!(可搭配看這個:自經區農產若零關稅 學者批:傷害我農業)

而符合簡易加工者免營所稅(第三十三條),且農產品在自經區經實質轉值後,產品將會掛上MIT。上述將造成食品加工業者只會採用國外農產品,而使得國內農產品產值大幅度減少,因此自經區的設計不是農業加值,而是傷害台灣農業的政策工具。

中國原料假MIT將打壞MIT品牌

此外,管制的830項中國農產品原料可進入自經區,未管制(已進入)之中國農產品所生產管制性產品將因零關稅而增加進入台灣之數量。無論是管制或非管制中國農產品,進入自經區及加工實質轉型後,若成為管制產品,須全部外銷。因從自經區生產的產品是掛MIT,將會取代既有已出口的台灣食品加工品。中國農產品進入自經區及加工實質轉型後,若是成為非管制產品,可內外銷。

可預見的情況是蛋、馬鈴薯、番茄、玉米等台灣農產加工品原料,將遭中國農作物取代。更糟的是,使用中國農產原料的加工品將可打著MIT品牌內外銷,將造成假MIT打敗真MIT農產品的情況。

糧食安全亮紅燈 國安堪憂

而在「兩岸服務貿易協議」中,批發服務業等開放程度,台灣對中國開放承諾可設立商業據點,這樣在台通路將遭中資掌握,台灣本土對農產品通路的自主性會大幅降低。

在2010年,台灣糧食安全議題已提昇至國家安全層級,而兩岸服貿開放糧食的通路經營權,台灣對中國從批發(排除農產品批發市場之開放)、倉儲(含冷凍及冷藏)至零售以至餐飲皆是採甲類開放模式(即獨資合資合夥或設分公司),台灣的食品安全堪憂,糧食安全將亮紅燈!已是危害到國家安全等級的問題。

「自由經濟示範區」和「服務貿易協議」的加乘效果,就像是產製銷一體的結合,未來台灣全民所吃的食品從飲料、調味食品已無法分辨何者是真正的MIT產品。

陳老師以鳳梨酥舉例,東南亞鳳梨出口價格不到8元,台灣產地價是18元,請問鳳梨酥業者會用國內還是國外鳳梨?

陳老師詢問農委會如何管理中國管制性農產品原料,農委會表示區內管制性原料實體隔離,並建立電子帳冊、遠端稽核系統,有序管理貨品流向。看來是要用雲端科技來管理評價不高的中國農產品,然而每一種農產品加工的轉換率皆不相同,如何運用雲端科技或公式來管理輸入與產出的量呢?

面對使用外國原料的疑問,農委會表示擴大原料來源有利於創造品牌。但陳老師認為,擴大原料來源僅有利於廠商,只會讓食品加工業者有更多的國外農產品原料,進而排擠到原先使用國內農產品原料的廠商,減少了國內做為食品加工之農產品需求。

政府說「自由經濟示範區」要替農業部門加值,然綜合以上陳老師的分析,示範區設立後的台灣農業產值是否會增加?農民的收益是否會增加?而讓台灣充斥中國原料台灣製的產品對台灣農業是正面還是負面?這項政策究竟是「農業加值」還是「食品工業加值」?相信答案已然浮現。

(未來將有系列討論陸續推出)

環教資訊類別
相關的行動議題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