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安食農共學系列(三)「台灣豬要不要自由」

您在這裡

作者
林子暉/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

從業界第一線看

 

第二場講座將繼續追問這個關鍵問題,邀請兩位第一線從業青年:華駝生技公司經理李鑫聰與永隆牧場第三代經營者,從台灣本土豬肉產業的困境美國豬進口的真實與利弊。

 

第一位講者為華駝生技公司經理李鑫聰,擁有東海畜產、中興獸醫跨領域專業,多年任職畜牧產業公司,從飼料到經銷,甚至外派越南。他以輕鬆的人類畜牧歷史開場,但也開宗明義的點出:「人類畜牧方式不斷再演進」,不能以一成不變的想像看待畜牧業,需要以動態發展的視角來審台灣畜牧發展。

 

首先,隨著臺灣個人糧食需求量逐年攀升,台灣獨特的飲食習慣也讓豬肉在所有蛋白質來源遠高於魚、雞等,深切牽動台灣豬肉產業迫切問題與發展方向。台灣豬肉產業發展的根本態勢為養豬戶戶數逐年遞減,規模卻快速擴大,「家家養豬、自給自足」早已一去不復還。而朝高資本、高技術層次發展也是必然、必需的,以此才能維持產業生存。

 

美豬背後的真實

李鑫聰進一步批判,當各界紛擾於美豬萊克多巴胺的食品安全風險,卻忽略台灣老舊產業模式更無法提供消費者合理的價格及食品安全。台灣養豬業生產效率不佳,如小豬育成率、整場周轉及設備都遠低於其他國家,讓台灣豬肉的成本居高不下,產能低落,自然難以與進口大量豬肉競爭。

再者,缺乏完善的豬場管理如統進統出,銷售也僅依賴交易效率偏低的拍賣市場制度。 這不僅讓政府稽核檢疫困難重重,混亂不堪,直接傷害消費者的權益。甚至,生產履歷及特色豬種均無法在拍賣市場有加分優勢,對產業發展造成深遠傷害。

 

如何看待自由貿易

李鑫聰先生最後以美國黃石公園狼群復育故事為例,總結他對於美豬議題的觀點(影片連結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wjjP77RZLk)。 以狼群為自由化 公園假想為台灣, 鹿群是農產業。 狼群的進入確實會獵殺部分老幼的麋鹿,但卻意外的促成一整個新的生態平衡;改變了林相,帶來更多的生命及改變了河道進而能夠孕育更多的生命。

同理台灣不應害怕自由貿易帶來產業衝擊,以唯有此才能真正迫使台灣豬肉產業進行結構改革,包含發展高資本、高專業管理的農企業、建立資訊透明的市場機制。同時建立相應的肉品查驗機制,才能真正提供國內消費者低價、安全的肉品,才能真正落實管制瘦肉精的使用,而非消極禁用卻無法真正杜絕濫用。李鑫聰先生在問答時間,也表達對台灣養豬業深具信心,許多體質健全的業者,都能更進一步向外銷市場發展。

 

誠如,李鑫聰先生所點出台灣豬肉產業的諸多困境,絕不容我們長期忽視,但我們也須審慎思考所謂產業發展真的是我們面對美豬、食品安全的唯一前提?自由貿易帶來市場的汰換,帶來可以為自己生產的產品負責的高資本、大規模的豬農企業出現,隨之產生專業化生產管理及更貼近市場面的農牧產品,產品品質提高、銷售價格下降都相當誘人。

 

自由化市場競爭=產業升級與發展?

然而,我們必須審視釐清產業升級的前提,自由貿易及市場競爭看似帶來企業升級的動力,但要推動產業升級真別無選擇?固然面對日新月異的全球農業技術,我們不能一昧追憶黨國時期強而有力的政府農業技術部門,但絕不能輕忽所謂自由市場,往往都是大者恆大,更遑論開放全球市場後,相較於國際大型食品集團擁有的資金、技術優勢,台灣企業處於劣勢,此時根本沒有所謂良性的技術競爭,甚至造成大企業透過專利壟斷,不斷壓迫靈活有創意的小企業,將更有可能扼殺產業的變革,相對於台灣目前不透明、被有心人士壟斷的市場更可能形成大者恆大的鐵律。

面對的還不僅僅是產業,更有生態環境和民生基本需求。我們也深切憂慮美國、加拿大等國在上述模式下發展畜牧工業化,衍生許多難以預料的問題。例如,需要大量進口的玉米飼料、疫苗,不僅造成豬肉這項民生必需品為少數企業壟斷,同時受石油價格波動極大的影響,雖能一時因量大低價而消費者受益,但長遠卻讓自己的「食物主權」被跨國食品業給掌控。又如,工業化產線模式往往忽略對生態長遠的衝擊,如大量面積種植飼料用的玉米造成糧食生產與生態失衡,而基因改造的風險更是難以避免。

因此固然不能無視全球肉品產業的發展趨勢,但我們也無須盲目的追逐工業化的發展模式,須重新以「吃」的權力重新出發,不僅要吃得美味、吃得健康,更要為自己及子孫留下一個友善環境的食物生產體系。

 

本系列活動報導將接續報導本場講座第二位講者:永隆牧場第三代經營者張勝哲,從他回鄉養豬的心路歷程來共同思索面對美豬,台灣豬肉產業有何種新的想像,又該如何落實

環教資訊類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