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後記]低碳生活的挑戰與前瞻

您在這裡

作者
賴曉芬/本會秘書長

   今天這一場講座,是本次省電6%GOGOGO的最後壓軸。我們邀請了台達電文教基金會的講師,前來分享他們這幾年來低碳生活的實踐與教育推廣。沒想到,當天來了兩位王牌講者,一位是知名的張楊乾執行長,分享自家的節能實踐,另一位,則是上山下海、偏鄉跑透透的環境計劃部邱姿蓉主任,為我們帶來了全台學校社區的低碳拓展旅程。對於現場的學員來說,這真的是夏日午後最飽滿的知性饗宴。

不當苦行僧,能源自己管理

   綽號阿乾的張執行長,剛從正在台北松菸的「水足跡特展」展場風塵僕僕中趕過來。他開玩笑說,那裡正在展示他們家的馬桶喔!原來對於全球石油上癮等諸多政策缺失反省後,他從自家的各種電器設備開始設計、改裝,看看除了傳統不用水電的苦行僧行徑之外,居家生活還有哪些配置能讓「節能」運作於無形間,絲毫不犧牲生活品質。他改了洗衣機的排水管接馬桶;燈具則是在丹麥哥本哈根會議期間受了啟發,降低高度讓少少的LED光源也可以充分照明;裝熱棒有熱水與熱能同時充分利用;像韓國一樣,因應石油危機,將廚房家電盡量改裝成220V,善用手機遙控的智慧型插座,便將熱源與電源徹底管理……。

   花費少少的他,秀出最亮麗的幾個數字,讓現場的學員驚嘆不可思議!2013年,一家四口在台北的全年電費,只有5000元。用水省了88%,電則省了33%。

從餐桌上學能源

    接著,邱姿蓉主任從「為什麼能源的議題不容易往前走?」娓娓談起。公民意識不夠多元、沒有累積,所以許多設施與心態仍停留在30年前的水平。她認為,唯有將改革的力量直接進到校園或是體制內,引進更新的國際教育資源與教案,許多停滯不前的能源決策才能被取代。

   因此,我們跟著她來到了台東的桃源國小。這裡的鄭校長將食物故事與環境教育結合起來,從小朋友生活飲食的脈絡,談飲食西化與放棄傳統食物所製造出來的食物碳里程,談種小米的部落阿嬤如何留下最強壯的小米保種,既落實食農教育,更就在孩子的餐桌上學能源。對照著德國中學孩子上「氣候早餐學」,同樣是善用一桌子的早餐,即能連結到檢討氣候變遷是怎麼形成的。


來一趟校園能源體檢

    台達電基金會也幫忙許多學校進行能源管理。有的是因為電費預算真微薄,像台東初鹿國中,能源體檢團隊進來幫忙檢視燈具的排列方式,現場也教導孩子在班級裡看電表抄電表,進行節能生活實做教育。新竹民富國小,則是另一個老校節電的示範基地。這裡做得更徹底,老電器必須汰舊,自來水馬達改為定時啟動,自動灑水系統角度調整讓水沒丁點兒的不浪費,更有了綠屋頂、太陽能板,不只降低溫度又節能,裝上梯子也讓學童自己洗太陽能板,看得見也摸得著。全校到了第四季,果然省了8萬多元的電費。做不做,差別真的很大。


不再像軍營的校園文化地景

    最令現場學員最驚豔的,其一是無米樂崑濱伯的故鄉、台南後壁的永安國小故事。方正封閉、以軍隊控制管理思維發展出的舊式校園建築,灰撲撲的色彩,是每個人童年生活的共同回憶。不過,如果能結合農村地景地貌,搭配太陽能源及雨水回收的雙層綠屋頂,加上通風明亮的廊道,這樣的校園,又會讓孩子有甚麼樣不同的生命記憶呢?在這裡,人與環境的關係是很不同的,多棟綠建築慢慢完成,有的外牆讓鋼網夾著一段段簍空的竹節,隨著日照風向讓孩子去調節;有的太陽能板加裝計數器,小朋友透過測量與量化,就讓綠能進入生活學習;有的則是結合農村水脈與雨的建築,帶著孩子設計自己的未來建築。


開出那瑪夏的「曼陀羅」

    其二,是位在八八風災災區裡的屏東那瑪夏,那兒民權國小的綠建築,由台達電與建築師合作,取法於古老布農族的永續智慧,運用曼陀羅花生命力的象徵,硬是在山區裡,完成這座全用台灣林務局疏伐木(柳杉)構造成的原木圖書館,也成為部落公共教學的中心基地。

    裡面的亮點太多,但令人印象深刻的,像是跟隨姿蓉老師的圖片解說,一同理解採部落取水不易的古老歌謠意涵、設計而成的水資源循環系統,一如布農族人要千山萬水也得翻山越嶺,這兒的循環系統借用屋頂雨淋板,然後經過集水器,再流進下方的生態池。又如,不用冷氣空調,完全讓孩子靠本能、靠動手操作,調節各種窗的角度,讓風和光影共舞,如此身體力行的天天使用圖書館,完全不依賴電子化的感應求舒適。

    最後,我們共同思考,孩子究竟值得社會與大人,用什麼樣的價值來讓她們學習、成長呢?多少的預算才是正確的呢?在兩位講師的分享中,我們領略的是:做不做,用不用心,結果都是讓我們的環境與孩子承受。從生活細部著眼,將行動重新置回環境與文化脈絡中,所謂的低碳實踐,絕對不是唱高調,也不是任何藉口可以延遲的。

環教資訊類別
相關的行動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