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食育─綠色生活飲食的實踐

您在這裡

作者
姜盈如/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台中分會課程學員

2013年10月23日台中市益民國小舉辦一場環境教育的教師研習講座,由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台中分會的綠食育小組召集人張明純,跟校內的老師們分享綠食育的概念與生活實踐。綠食育涵括「食農教育」、「飲食教育」與「環境教育」三大面向,環環相扣。

現代人的飲食現況

演講時,張老師先分析現代人的飲食現況,問了在場老師誰沒吃過蘿蔔糕?沒有一個人舉手,但是問到有誰做過蘿蔔糕?舉手的老師屈指可數。現場有一些老師,甚至無法完整說出蘿蔔糕的製作原料與製作過程。這就是現代人的寫照:對於食物的原貌與製作過程,掌握得越來越少。

張老師接著問大家早餐吃什麼?吃清粥小菜的人寥寥可數,吃麵包、漢堡的人居多。張老師說現在的飲食製作多數都交給了加工業者,民眾對於食物的製作過程愈來愈不清楚,食品加工潛藏的風險也渾然不覺。雖然在以前阿嬤或阿祖的年代裡,加工品早已存在,但都是自己做,例如各種粿、糕、菜乾、豆漿等,但沒有摻入化學添加物。如今再加上飲食西化、速食化,讓現代人的飲食環境陷入莫大的風險。

談起台中獨有的地方飲食,許多老師都還記得是大麵羹和蔴薏湯,但是現在的年輕學子卻對義大利麵比對大麵羹要熟悉,西化的飲食習慣使得在地飲食邊緣化。全球化的商品鏈,讓我們一年到頭每天都可以買到從美國、紐西蘭、智利、日本進口的蘋果,但台灣在地的蘋果只有秋冬才吃得到。以至於現在大多數的孩子越來越不清楚「在地、當令」的蔬果節期。

他山之石─日本食育基本法

我們都知道「五育」是德、智、體、群、美,而「食育」是我們希望推動的第六育。說起「食育」此一辭彙概念,根源於日本發現飲食西化、外食人口增加、家庭文化崩解等問題愈來愈嚴重,年輕媽媽愈來愈少人下廚,「孤食」現象嚴重(獨自吃飯、聚餐時各自點餐、或是一家人看著電視螢幕吃飯、缺少互動);過胖或過瘦問題日益增加,糧食自給率過低、過度依賴進口食物,嚴重影響到「國家安全」。於是在2005年,日本制定了「食育基本法」。

食育基本法認為食育是智育、體育、群育的基礎,透過校園與社區的結合,藉由校園午餐,實踐地產地消,降低食物碳足跡,體驗農事、親自料理、自己種菜,理解食物從土地到餐桌的過程,培養感恩之心。

日本實踐飲食教育,更在校內安排「營養老師」,除了有正式課程外,還必須協助如日本語老師和數學老師,安排相關課程活動,例如計算碳足跡、食物里程,將更多食育的概念融合在該科教學。日本也非常重視感恩教育,開飯前會感謝食物、土地和農民,小朋友也因為了解食物如何從土地到餐桌,因此幾乎都沒有廚餘。

現代的生活模式與大自然愈來愈疏離,但若透過食農教育,可以找回和土地的連結。食育法推動後,未吃早餐就上學的比率大幅降低,校園午餐也盡量採用在地食材,小朋友和農民的交流增加了,也培養了對鄉土及物產的情感,更加珍惜食物。

張老師分享了一個食農教育的模範。苗栗城中國小的康以琳老師帶著五年級班上小朋友種菜兩年,成立耕種討論會,陸續種植許多不同的作物,也發生許多感人故事,孩子因為和土地有親密的連結,生命意外地產生改變,學會主動分工合作,絕不輕易浪費食物,並且尊重食物。

飲食背後的環境問題

早在二十年前,主婦聯盟便不斷倡議和關心飲食安全,身為消費者和生活者,必須掌握飲食的風險,例如農藥、化學肥料、人工添加物、蔬菜硝酸鹽、瘦肉精等動物用藥、基改作物,飲食教育不僅只是蔬果五七九、食物金字塔等傳統營養教育的內涵。

透過綠色消費讓自己吃的健康並保護地球永續發展,是綠食育的目標。目前食物的生產高度依賴「石油」,農藥和化肥以石油做為基底物質,而我們也大量使用石油原料來製造塑膠、衣服等生活用品。張老師說每逢跟小朋友講到常見於兒童零食與飲料中的色素、香精時,也會特別強調其原料就是「石油」,吃多了會傷害大腦神經傳導物質,誘發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許多學校老師也發現小朋友過動的比率增加了,紛紛點頭表示也有相同的觀察。

有關食品添加物的濫用,張老師也舉美國某大跨國公司為例,該公司出品某款大小朋友都喜愛的洋芋片,裡面除了油脂、鹽外,還有許多人工添加物,因產品不健康經常被告。後來該公司竟提出抗告,說明「這不是洋芋片」!因為成分只含微量馬鈴薯澱粉,並不是真食物,竟抗告成功!

糧食在生產過程,也引發了許多環境的問題,例如畜牧業排放的甲烷、過多的二氧化碳造成全球暖化;熱帶雨林因畜牧業所需穀物的耕地與圈養土地而消失,進而造成生物多樣性的減少。還有大規模集中飼養造成的動物用藥(生長激素、抗生素、瘦肉精、疫苗……等)、水資源浪費、不人道等問題。有這方面觀點的認識與看見,就了解為何「蔬食」對地球永續有重要意義。

此外,「糧食自給率」代表一國自行生產的糧食,在不依賴進口的狀況下,能夠供應所有人口的比率。北海道是220%,代表有出口糧食的能力,台灣只有32%,現場許多老師耳聞後都感到不可思議。32%的意思代表僅靠島內生產的糧食,我們一日只能吃一餐,比例過低。如今全球極端氣候日益嚴重,作物生產愈來愈難以預測,未來難保可能發生糧食輸出國因缺糧危機暫停出口,進口國將發生糧食不足困境。

我們可以做甚麼

    面對環境的惡化,珍古德曾說過,每天有三次愛地球的時刻,那就是早餐、中餐與晚餐。我們可以透過飲食習慣的改變,實踐地球公民的職責,以下是張老師提供的綠色飲實生活的具體實踐方向:

1.支持有機農夫市集,實踐低碳飲食(當季在地食材)。

2.支持有機消費(非基改、有機&自然農法、無添加)。

3.少買進口蔬果。

4.減量食用肉類,不吃集中式飼養的肉類。

5.在店家吃或外帶時,自備餐具。

6.減少使用一次性用品,少買飲料。

7.多多關心並參與和環境、飲食相關的公民議題與活動。

8.減少外食,盡量自己烹煮。

 

環教資訊類別
相關的行動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