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環境的和諧參與途徑~2011全國NGOs環境會議側記

您在這裡

作者
陳儒瑋/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主任

開放空間會議(守護阿塱壹)人類越理解我們所居住的地球是一個複雜的運作體系,就越證明此刻是一個沒有旁觀者的時代。             ~吳明益(2011)<溼地 石化 島嶼想像>

人與環境的和諧

2004年起,由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與台灣環境保護聯盟、台灣生態學會及荒野保護協會共同發起一年一度的全國NGOs環境會議,至2011年已是第8個年頭,今年也新增了其他7個環保團體一同籌畫進行。

有感於過去一年風起雲湧的民間環境運動,諸如:守護白海豚與溼地的環境信託行動、台灣人民挺農村 717 凱道守夜行動、202兵工廠開發爭議、反國光石化遊行與反對美國牛肉進口第二階段公投行動等…,一方面雖然呈現民眾日趨成熟的環境意識和社會運動型態,但另一方面卻也突顯政府在強調經濟成長的發展思維下對於環境與人的壓迫。

為尋回環境與人的那種和諧共存的關係,並討論在台灣公民社會中環境運動團體應以何種方式與不同性質的組織彼此對話進而相互合作,因此將今年主題定為「人與環境的和諧參與途徑」,以”跨界參與”為精神,從”生活”、”生產”與"生態”三個面向切入,探討落實公民參與之機制與途徑。

三生有幸

「璀璨的生態是祖傳好幸福!台灣的生活在當下要幸福!自足的生產為子孫留幸福!我們齊心感恩,何其有幸,我們住在這在美麗寶島。」2011年全國NGOs會議就在2011年4月10日綠黨發言人潘翰聲「感恩,在三生有幸的美麗寶島」的序言中,於關渡自然公園揭開序幕。

開幕演講則邀請來自澳洲生態學者,同時也是澳洲雨林資訊中心創始人的John Seed博士為我們闡述「深層生態學與自然保育」間的關係。他認為「人與萬物是分離的,這種普遍的錯覺已經深深滲透到我們的思想當中,而且是從我們出生那天就開始。」如果要讓人類與自然產生認同,就必須「將自我涵蓋到空氣(我的呼吸)、水(我的血液)和土(我的身體)並加以保護」(註一),提醒我們必須體認到自然與人是無法分割,自然保育才能成為一種可持續的狀態。

風險與生活

接著開幕演講之後,首先進行的「風險與生活」工作坊,從核能風險和基因改造作物兩個議題,揭露生活中我們容易不易察覺甚至無法避免的風險。台灣環保聯盟的徐光蓉老師指出核能雖然一度被世界認為是減緩溫室效應的乾淨能源,但民間環保團體卻也一再提醒核能風險(核電廠位置、核廢料處置…)之不可預料與高危險性,日本福島核災事件就為此付出極大代價。

台大農藝系的郭華仁老師提出,基改作物雖然成為綠色革命一直引以為傲的成果,但從目前我們所看見的基改種子基因擁有權掌握在跨國農企業手中、宣稱能抗蟲害的作物反而增加農藥的使用、農民越來越窮困導致連續自殺事件、提出基改作物有害觀點的學者被撤職與受到暴力襲擊,以及更重要的是糧食物問題依然無解反而更加艱鉅,這一切會不會只是一個巨大的謊言?

接續上述兩個生活風險的議題,本會陳曼麗董事長以「公民投票」回顧「澎湖賭場」及「反對美國牛肉進口」等環境運動,探討公投法之內容,以期公投作為未來民眾參與公眾議題的途徑;同時段另一個場次則是由中正大學管中祥老師主持,從傳播媒體角度,剖析大埔農地事件、綠黨地球防衛隊街頭演講和反國光石化青年動員的運動策略,作為未來環境運動的行動戰略思考方向。

當代經濟生產不該傷害到下一代

下午第二場工作坊,綠黨、彰化環盟、環境資訊協會與千里步道籌畫中心分別從「綠色小股東會行動」、「民眾動員對抗國光石化」、「環境信託守護大城溼地」與「守護阿塱壹」等議題,透過開放空間會議形式,探討我們在環境運動上,如何利用政策遊說、民眾動員、社群媒體、環境信託、股東參與等手段,產生反轉世界的綠色公民力量。

山林生態與治山防洪

靜宜大學楊國禎老師和台灣生態學會張豐年醫師從「森林」與「水患治理」議題切入,批判目前政府環境政策中工程至上與人定勝天的傳統思維,認為須從人與環境和諧相處之道中思考,與上午John Seed 博士的觀念相互呼應。

台南社大的黃渙彰老師則展現了環境專業與永不放棄的在地戰鬥精神,詳實說明一路追蹤台灣爐渣問題的運動歷程;同時段另一場次則是由關渡自然公園分享他們與企業跨界合作的經驗,從與企業的贊助與合作當中,不僅能擴展企業對於環境問題的關懷視野,而企業自然也會成為環境教育的對象之一,。

給下一輪綠色生活的行動備忘錄

一天的會議就在荒野保護協會賴榮孝理事長讀出:「生活:免於風險是基本人權;生產:當代經濟不該傷害到下一代;生態:防範複合性災害之暴力討債及政治:生態的綠色要取得權力」的結論中畫下句點。

這不會只是個會議的結束,而將是另一個喚起民眾參與環境運動的新起點。

※註一:2011全國NGOs環境會議手冊,P19。

原文刊載於主婦聯盟245期會訊(2011.6.1)

環教資訊類別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