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農論壇報導二] 學校用「吃」改變孩子的未來

您在這裡

作者
周家慧 / 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資深秘書

上午場次為中央相關部會的法規盤點與願景規劃,下午場次則是民間經驗的分享,分別邀請已在推動食農教育的學校、社區、NGO團體來分享經驗。校園食農教育推展現況,共邀請了5個學校單位來分享,分別是台南官田國小、宜蘭岳明國小、宜蘭深溝國小、宜蘭羅東高商、東華大學。

官田國小培養孩子帶得走的能力

台南官田國小因應人與土地關係崩解、食安問題、偏鄉少子化等現狀,希望能培養孩子帶得走的能力,因此推動《官田觀田─從種子到餐桌的「食」踐旅程》食農教育方案。課程包含在地文化、農育課程、食育課程、真實物體驗四大面向,透過課程讓孩子對土地產生認同、參與校園農場的耕作、學習處理食材與動手做料理,並製作食農教育電子書與短片等教材。林保良校長也提出未來食農教育立法應界定家庭教育之責任、食品相關業者把關的義務以及回應學校缺乏經費無法落實的困境。

岳明國小,食農教育其實就是全人教育

宜蘭岳明國小黃建榮校長認為「食農教育其實就是全人教育」,故便開始往外延伸,讓食農教育跟多方教育結合。他回憶說童年時(民國48年)就有食農教育,老師帶學生在學校耕作,從種子到餐桌的樂趣,因為童年的美好回憶,讓黃校長覺得更應該要推動食農教育。所以,宜蘭岳明國小把食農教育變成正式的課程,每個年級都會有一個主題,分別是芽芽的成長、小小農藝家、食材花園、幸福農場、沙地作物、岳明學田米。而且他們更結合不同的力量,民眾提供土地就用來作永續教育生活體驗基地,學校種植的蔬菜就變成營養午餐食材,學田米收成之後義賣,送腳踏車給畢業生,並且到花東做腳踏車生命探索體驗,讓整個食農教育更完整、有意義。

深溝國小,運用在地資源共同學習

宜蘭深溝國小黃增川校長則提到深溝地區適合耕作,故聚集了許多小農,且有許多貴人協助,如賴青松的支持、上旗文化協助出版食農教育的書、三官宮主委輔導種稻等等,讓學校在食農教育上也有深刻的經驗。深溝國小的食農課程包括:帶學生參觀無毒農業,參與種菜與種稻;學生則於下課時間排班除螺,稻作空閒時間則安排田間賞鳥。而且農作收成時也會結合動手做課程,學生從做粿認識米食文化、用做蔥花捲了解在地的蔥等等。從食農教育的過程中,他發現孩子學到敬天謝地、生命關懷、吃的安心、食作之樂、感恩惜福、尊重土地等精神,讓學校教育帶給孩子真正的幸福未來。

東華大學,教授群的社會參與實踐

東華大學則是由梁明煌教授分享由不同學院的教授群共同推動的食農教育,包括宋秉明教授在鄰近的有機田開設通識教育課,將校內閒置餐廳改成綠色廚房,每週五都有課程;顏嘉成老師在校園推動可食地景,強調校園空間主導權;葉秀燕老師推動的良食公社,強調學生要參與共耕、共炊、共食;蔡建福老師則以浪遊與花蓮好事集,推動參與式的保障系統,讓消費者認識生產者及生產者同儕間的認證,並開設半農半X的課程。而梁明煌老師也與花蓮女中合作,結合公民課程,讓學生參與農事,推低碳飲食。另外還有許世璋老師推動的蝴蝶認證農場,顧瑜君老師推動的五味屋,均融入食農教育。

羅東高商,務實致用的食農教育

除了大學教授群共同推動食農教育外,羅東高商的20位不同科別的老師也希望在學校裡共同推動食農教育。其中包括了社會、國文、英文、商業經營、餐飲等科別,每個科別嘗試在既有課程裡跟農村議題結合。例如讓社會科進行聚落調查、讓餐飲科學生經營學校的小菜園,並將食材儘量融入課程。另外,學校也與多方資源合作,如行健有機村便提供200坪土地給學校、四健會師資協同教學、以及參與全教總咱糧學堂計畫等。

學校為加強務實致用的食農教育,簡瑛欣秘書表示學校會與宜蘭大學及農會伓作,讓學生認識宜蘭的休閒農業區,引進飯店的業師加入教學行列;另方面,引進飯店的業師加入教學行列,把行健村的米開發成米麵包,希望以後也能跟在地小麥結合。簡秘書建議未來應將食農教育納入餐飲科的部定課程,一般科目則建議將食農教育融入各科教學,並比照環教法,每位師生每年應完成至少4小時食農教育研習時數。

(手冊簡報載點)

環教資訊類別
相關的行動議題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