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何關心食物浪費?——從廚餘到剩食

您在這裡

作者
陳曼麗 / 本會常務監事、總會環保小組召集人

每天我們都要面對一個共同的問題:「家裡剩下來的食物要如何處理呢?」但為何這會變成一個問題呢?

三十年前,我的家人都住在台北市,那時附近還有些養豬人家,像我的外公外婆就在住家旁邊養了六到十頭豬。於是,他們每天都會到處收一些剩食來餵豬,有時甚至會收到來自軍隊伙食房的剩食。而我們自己家只有養雞,所以家裡有剩食的話,便會挑一些雞能吃的東西,再摻一些米糠、稻穀便拿去餵雞。那時候,根本沒有什麼廚餘、剩食的問題,甚至連這個詞都不存在。

現在,都會區裡幾乎找不到飼養禽畜的場所,再加上大量便宜的進口飼料輸進台灣,現在的禽畜大都是吃飼料長大的。慢慢的,我再看不到鄰居拿剩食去餵豬、餵雞,而且我們對於剩食的想像彷彿越來越狹窄,幾乎都流向處理垃圾的系統了。

從垃圾分類到廚餘回收

80年代以前台灣垃圾分類尚未盛行,滿街垃圾、髒亂不堪,本會的志工媽媽便在1987年起嘗試在社區推動家戶垃圾分類、資源回收,希望保持環境乾淨和達到垃圾減量的目標。當時志工媽媽在台大宿舍裡站在巷子口,一站兩三個小時,看著大家的資源回收分類有沒有丟到對的地方,看到丟錯了,就告訴他們怎麼放才是正確的。慢慢的就從一條小巷子,變成一種大運動和資源回收政策。

[圖1:志工媽媽於台大宿舍進行社區垃圾分類活動]

後來,我們發現解決垃圾的方法,除了要做好分類和資源回收,可以減少四成垃圾外,當時台灣的垃圾成分中約有三分之一是廚餘,而這些廚餘都跟著垃圾進入垃圾掩埋場或焚化廠。我們就想,若能減少廚餘,垃圾豈不是也會變得更少。因此我們便提出垃圾應分出廚餘類,廚餘要回收做堆肥。故此,我們在1996年於台北市進行廚餘回收堆肥實驗計畫,從293個家庭做起,一直推廣到600戶。2000年時,在台北市兩個里試辦,後來更擴大到全台北市實施。一開始時志工媽媽還時常追在垃圾車後面,提醒市民哪幾天可以回收廚餘呢!最終,環保署在2006年1月起全國實施強制垃圾分三類:資源類、廚餘類及一般類。現在,全國各地方政府都要回收廚餘。

[圖2:志工媽媽跟著垃圾車到社區提醒民眾廚餘要分開回收。]

經過這麼多年,我們看到回收的廚餘量太多,無法完全做成堆肥。而集中廚餘處理也不是最佳方式,因為廚餘濕度很高,體積很重,長距離運送,消耗很多能源,增加許多成本。鄉村地區的社區尚可以把廚餘做成堆肥或拿去餵養動物,但都市地區卻沒有足夠的空間條件、也沒有飼養動物能餵食廚餘。於是,堆積如山的廚餘仍是地方政府頭痛的另一種回收物。

從廚餘到剩食

廚餘過剩的地區,幾乎都在都市,那為什麼會產生剩餘食物,使得我們要花那麼多力氣去回收呢?於是我們一直往上溯源,嘗試找出變成廚餘前的剩餘食物是在哪裡。我們發現在都市裡,剩餘食物來自三大方向:其一是家戶〈消費者〉,消費者的過量採購,讓每家冰箱裡都有太多過期食物,甚至有些還沒過期、還沒壞便被人遺棄;其二是賣場〈菜市場、超級市場、便利商店〉,店家為求漂亮的外觀經常丟掉所謂的不良品,還有因為存貨管理沒做好,時常抛棄大量即期甚至還沒有到期的貨品;其三是餐飲業,為了給消費者最多、最美、口感最好的餐點,要不是過量進貨,就是切掉太多食材,用不了就只好丟掉。

除了都市外,農地裡也抛棄不少我們看不見的食物。因為都市人只喜歡漂漂亮亮的規格化產品,以致很多不符外觀標準,但營養成分一樣的「格外品」,在產地就被「就地正法」淘汰掉了。看過植物生長的人都知道,很多根莖類的食物,都長的歪歪曲曲的,大小不一,胖瘦不一,長短不一。但是,就因為賣相不佳,它們就被打入冷宮,甚是殺頭埋入農地。結果,就是我們聽到農民無奈的心聲說;「把營養份一模一樣的食物糟蹋,真是暴殄天物!」

我們沒有浪費的本錢

世界上,有近十億的人處在飢餓狀態,台灣居然還能丟掉這麼多食物,成為廚餘垃圾,豈不荒唐!台灣每年都會舉辦「飢餓三十」活動,很多人想要體會飢餓的感覺。豐衣足食的人才想要體會飢餓,因為他們沒有餓過。飢餓的人,想要飽足而不得。

天生萬物以養人,既是老天所生,人即應該珍惜老天爺的賞賜。感謝天,感謝地,感謝農夫的辛勞,當然,也要感謝自己珍惜食物。在北歐,雖然國民所得很高,但國民都不會浪費食物,因為他們知道,寒冷的土地,長不出糧食,很多蔬果都是從溫室裡栽培的,除了得來不易,成本也很高,以致他們在家用餐比例很高,家人關係更親密。另外,儘可能量「冰箱」而入,量「胃口」為出,先在家計劃好要煮什麼才出門採購,減少食物在冰箱裡浪費的機會。

至於餐廳,也可以由廚師看食材料理,而不是只有菜單上的菜色。我曾經上過沒有菜單的餐廳,由主廚全權決定他要提供的「今日菜單」,每天都不一樣,讓人非常期待廚師今天會搭配甚麼菜色給我,真的好期待那一種信任關係。其實,我們每天在家裡吃飯也沒有菜單,全看家裡的大廚有弄甚麼便吃什麼,你若嫌棄挑剔,下次你就自己料理吧!巧婦難為,家人要非常感謝:「好吃!感謝!」打從心底讚美,心情好,食物更美味!

另外,多餘的食物也可以分享給需要的人,而不是在我們手上變成廢物,這也是環保生活綠行動!台灣的城市,常有些隱藏在角落裡的流浪漢,常常撿拾別人丟掉的食物來吃。他們幾乎已不在乎尊嚴,只想填飽肚子。有些學校會發現有清寒學生,三餐無法溫飽,老師會將剩食打包,送給清寒學生,回家當作晚餐。若真的有剩餘、用不著,還可以吃的食物,請把它們分享給有需要的人。

台灣糧食自給率,約32%;換句話說,進口68%。最近因為缺水,老天爺不下雨,水庫裡沒有水,政府開始要限制農民用水,農地開始休耕。台灣可能生產的糧食越來越少,要更倚賴進口。國際糧價上揚,可能有一天,我們會走到有錢也買不到糧食。

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從垃圾減量,到廚餘回收,進而推動食物不浪費。我們曾經走過的步履,都是要提升社會的品質。不患寡,而患不均。共同創造均富的社會,使人人都能吃到健康的食物,分享食物,甚至送到有需要食物的地方,使食物不會糟蹋掉。老人家曾說,「舉頭三尺有神明」,祂們都在觀察人世間的行為,默默記下功德和過失,所以不能做壞事,而是要多多做好事。社會要進步,不是吃得更豐富,而是吃得更安全,以及讓每一個人都能吃飽又健康!

環教資訊類別
相關的行動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