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食物分享給需要的人

您在這裡

作者
文:胡雅美 / 主婦聯盟總會環保小組志工講師
 
我的救菜人生
二年前,我接到一通電話:「雅美老師救命啊!我們的菜賣不完了,要怎麼辦?」來電者正是附近主婦聯盟合作社取貨站的站務。我到現場一看,發現一大堆賣不出去的蔬菜已經開始發黃、枯萎…於是,我便把它們全部扛回家,走樓梯回到我五樓的家,開展了我的「救菜人生」。
 
我們家有一個小花園,平常我也有做一些廚餘堆肥,故此我先把部份已發黃、甚至發黑的菜葉摘掉,放在要做堆肥的地方。剩下來還可以吃的部份,因為冰箱的空間有限,所以我便請先生、女兒一同幫它們重新包裝,然後趕緊打電話一戶戶的說明和親送這些蔬菜給鄰居和教友們。由於每次蔬菜的數量都很多,時常都會被先生、女兒碎唸一番,但看到這些沒有灑農藥,農友小心照顧的寶貝最終可以找到新主人,心裡還是覺得十分值得。而這救菜行動,也一直持續到現在…
 
透過基金會環保小組的共修共讀,我才知道全球已有不少比較大型組織跟我一樣,每天努力做重新分配可用資源的工作,並且在各地成立「食物銀行」來讓這些無謂的「浪費」轉化為飢餓者的「糧食」。
 
食物銀行的出現
第一個食物銀行其實是在1967年於美國亞利桑那州鳳凰城成立的,目前美國的食物銀行已有兩百多個大型據點,中型區域性食物銀行約有一千五百個據點(不包含社區性的食物銀行)。除美國外,1980年後各國也陸續出現不同團體組成的食物銀行。例如加拿大、美國、墨西哥與阿根廷四國便於2006年共同發起全球食物銀行網絡,目前已有24個會員國,台灣也是其中一員。
 
食物銀行主要是從食品廠、商店或企業獲取剩餘的食品,例如超市將過期的罐頭,又或是用公眾捐款購入,然後將食品儘快分送給有需要的人以維持生活的基本需要。其目標就是要讓食物做到有效且均衡的分配,因為全球糧食產量其實是足以供給每個人,但部份區域過度供應,造成不必要的浪費,有些地方則是過度缺乏,造成不應該的飢荒。
飢餓,正在你我身旁
很多人都覺得飢餓只會出現在第三世界的國家,怎麼可能出現在這個高度開發和充滿夢想的國度呢?但按美國農業部的資料顯示,2007年後全美「三餐不繼」(food insecure)的美國家庭一直維持在1750萬戶左右(佔全美家庭14%-15%),較2006年時至少增加30% ,很多人被迫要向食物銀行求助。而在美國擁有超過200間食物銀行的慈善機構「餵飽美國」(Feeding America)的調查更顯示,2014年已有4650萬美國人已接受該機構食物援助,其中120萬為兒童,7萬為老人。 
 
相對於美國,台灣飢餓的問題也正在你我身邊蔓延著。根據行政院主計處統計,2012年底,台灣低收入戶已超過36萬人 ,而這個數字正持續成長中。其中,有84%弱勢兒童常以罐頭、泡麵、餅乾、糖果充飢;每天更有兩千名兒童三餐不濟。可是,每年台灣卻有約275萬噸食物以各種不同方式被浪費掉。  這些數字正好警戒我們,飢餓正在我們的身旁!當人們在丟掉食物時,有人因為沒有足夠的食物而營養不足,甚至生病、死亡,這不是讓人感到既諷刺又難過嗎?而食物銀行的角色,就希望在食物可利用之時儘早進行再分配,減少這些悲劇出現。而且美國農業部於2007年做的統計數據更指出,回收被浪費掉的食物所需經費與人力不多,就算只回收5%,也可以讓400萬人飽餐一天,成效相當可觀。 
 
資源不浪費,台灣無飢餓
雖然目前台灣尚沒訂立「食品回收法」或「食物銀行法」,大眾對食物銀行的認識也不深,但還是有非常多不同的大小團體正努力利用不同的方法,讓食物資源不浪費,幫助更多有需要的人。而且為了擴大食物銀行的影響力,去年8月台灣全民食物銀行、紅十字會台中支會、安得烈食物銀行、青年和平團食物銀行、南機場臻佶祥食物銀行、1919食物銀行等6家公益食物銀行團體以結盟合作的方式,將食物銀行機制走向在地化、社區化發展,以期達到資源和物流共享、救災互助等目標。
 
以下將為大家簡介幾個不同的食物銀行以及為努力為剩餘食物找出路的團體。同時,希望大型食品廠商或店家能將即期品、過量或不合用的食物儘早捐給這些團體,讓有需要食物的人能得享溫飽。
 
 
「青年和平團食物銀行」
 
成立時間:1997年
特色:台灣第一家以「食物銀行」命名的社福機構,目前共有8個分行。平常由配合的麵包店提供愛心麵包,再由志工發送給街友。另外,「青年和平團」也承辦新北市政府送愛心便當的服務,每天送出100個便當給失業與弱勢家庭。2009年更成立「街友中途之家──社會重建中心」以幫助遊民重生,讓他們重新走入職場不再流浪。
 
 
「1919食物銀行」
 
成立時間:2011年
特色:於全台六區域(北區、花蓮區、台東區、桃竹苗區、中區、南區)設立了394所的「1919社區食物銀行」。透過志工關懷訪視服務中心所在社區內,面臨各項急難的家庭及處於經濟弱勢的個案,經評估其實際情況後,提供必要之生活必需物資。受助家庭或個案可定期到各區集散點領取食物包。透過食物和生活必需品的援助,讓受助者可減少其日常開支,進而將有限金錢,運用在孩子教育、醫療等方面。
 
 
「臻吉祥幸福食物銀行」
 
成立時間:2013年
特色:位於台北市南機場夜市附近,並為國內第一個社區型食物銀行,主要服務對象為附近里民。里長方荷生除努力於網路、公司行號、社團與宮廟募集外,更希望一改弱勢里民過往「伸手拿」的模式,里民們可拿家裡過多的米,來食物銀行交換更需要的奶粉或青菜等;而且里民若在社區擔任志工,更可用勞力換取更多食物銀行的點數,讓受助里民除了「受」,也能「施」。
 
 
「人生百味」
 
成立時間:2014年
特色:由3位年青人發起,每個月舉辦不定期的分送食物活動。他們主要透過臉書粉絲頁向民眾募集冰箱裡過多的食物、冰箱和廚房,並以「石頭湯」的方式把剩餘的食物烹調好後,由志工分送給街友們享用。
 
 
[香港] 「食德好」食物回收計劃
 
成立時間:2009年
特色:由香港職工盟教育基金創立,為全港首個食物回收組織。主要服務大埔、元朗及其鄰近社區的需要人士。「食德好」回收隊會在週間傍晚時份在大埔和元朗兩區的菜市場回收店舖賣剩的新鮮蔬果或食品。部份食物經並包裝和分類後即轉送社區內有需要人士及團體;部分食材更會製成便宜又健康的素食午餐,供培訓中心的待業人士享用。廚餘及未能食用的食物都會運送到有機農場作堆肥。
 
 
環教資訊類別
相關的行動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