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農教育教案培訓營/食農教育的重要性

您在這裡

作者
莊雅淇/文山社大

當今的飲食生活出了什麼問題,這與今日大家推廣食農教育息息相關,首先糧食全球化帶來糧食安全的問題,1996年在義大利羅馬的糧食高峰會對糧食安全的定義:任何人在任何時候,均能實質且有效的獲得充分、安全及營養的糧食,其中很重要的一點是要迎合飲食習慣及糧食偏好,什麼叫做迎合飲食習慣及糧食偏好,假設今天伊斯蘭教的地方發生饑荒,我們就說台灣豬肉很多,送你豬肉可以嗎?我們說原住民吃小米,小米不能種,那吃稻米可以嗎?所以除了吃飽吃得安全之外,還有每個民族的文化裡的飲食,我們應該尊重這樣的飲食,符合他們的要求和偏好。糧食全球化的問題就是沒有去考慮到全球是這麼多的民族,有這麼多的飲食偏好。我們把每個民族有權利選擇他喜歡的食物,文化上偏好的食物,這樣的權利,再加上必須獲得充分營養的權利,我們稱之為食物主權,也有人翻譯為糧食主權。

  我們國內糧食自主率低,國內的狀況,大致都仰賴進口,糖也是仰賴越南進口,台灣是一個適合種糖的土地,如今我們不種糖,長期仰賴進口導致糧食自給率不均衡,現在很多東西台灣都不種了,去用外國的稻米,因為比較便宜,若那天國外不進口給我們了,我們要怎麼支撐日常飲食,現在應該做好生產的調節,以回應我們現在的飲食。

  我們現在層出不窮的食安問題,都跟我們的食物脫離不了關係,舉例大部分民眾對於糧田土地開發問題無感,原因在於和我們沒有切身關係,因此這是為什麼要推動食農教育,當這些糧田變成了建地,對於我們日常生活飲食造成的問題,當今的我們都生活在這樣的時代,走進超市便能看到琳琅滿目的食物,因此我們對於食物的不足,食物的匱乏,缺乏了危機意識。張瑋琦老師有人曾對他說過:「對孩子而言,食物好像是從外星球來的」,別在讓我們的下一代對於食物的不足,食物的匱乏,缺乏了危機意識。

從食農教育中告訴你文化的重要性

 傳統飲食文化中,中式的餐桌是大家共吃桌中間的菜,因要考慮每個人,所以使用圓桌,餐桌禮儀在中國人的完整生活秩序中佔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地位,也反映傳統的生活和飲食文化一個人的文化底蘊和家庭教養。坐圓桌時就特別要注意把最裡邊的座位讓給尊長,以示尊敬,好吃的食物上桌不可以立即夾,也不行只夾自己喜愛吃的食物,因我們的文化裡面告訴我們不可貪婪、不可揀選。

  透過食農教育的過程中幫孩子建立不可以挑東撿西、尊長、中國餐桌禮儀文化,現在教育注重孩子的學業品格教育卻忘了餐飲的教育、飲食的教育,我們不做最日常生活的教育,因此我們的孩子人格產生了問題,我們的孩子不知道人與人之間的分際,因此不尊重長輩,這些教育是每天在餐桌上吃飯應該達成的教育,小孩通常是最不能壓抑慾望的,因此透過飲食來教導小孩即便你有慾望,但你不能貪慾;即便你有慾望,你也要觀察別人的需求,這是社會可以和諧相處很重要的因素,這也是為什麼文化很重要。

綠色飲食與食農教育互助關係

  近年來青少年代謝症候群與日俱增,根據研究統計,大學生在外飲食最常選擇的食物,第一名是泡麵,第二名是鹽酥雞,第三名是滷味,這25年來,台灣人在外伙食費成長4.5倍與癌症的比例呈現一個正比的現象,這兩項反映出飲食的不均衡及食物安全的問題,在談食農教育之前我們要先了解什麼叫綠色飲食。綠色飲食所關注的面向:第一是我們傳統的飲食文化必須要傳承下來,第二是國民的身心健康,第三環境保育,第四是社會福祉,最後除了弱勢扶助、動物保育、水資源以外,我們可以透過綠色飲食來促進家庭跟社區的互動,綠色飲食不是推廣吃健康食品或者有機的食物,而是支持永續、生態、環保、社會福祉及當地飲食文化生產及飲食消費實踐,綠色飲食的推廣需透過食農教育幫大家建立,從「食」中了解「農」的珍貴,從「農」中建立正確的飲食知識,董時叡教授食農教育的定義:「以兒童、學生及消費者為對象,由農業關係者及教育關係者共同合作社計農業及農產品相關之教育、啟發活動;其內容包含校內外的農業體驗學習、飲食教育等,以提升食與農的理解為目的」,因此我們要把孩子帶到食物的生產的場域,讓他了解食物是如何生產,建構的知識才會比較牢固,而不是紙上談兵。

 

食農教育的重要性

  食物教育包含兩項,一項是自煮共食,學校可以與環境教育結合,內容包含風土飲食文化上做傳承、飲食倫理和愛物惜物,另一項是可食地景方面做食物生產環境倫理、節能減碳、食物主權、環境正義,兩項延伸可達到一些品格教育,以食農教育為核心之品格養成與環境關懷。

 

  我們如何實踐食農教育,對象不只有小學而已,我們應該要從在家庭、社區、日常生活中做起,家庭可以怎麼做,家庭可以廚房的節能、節水、廚餘及資源回收、綠色食具、使用當季及低運送里程食材做起,綠色餐具是可重覆使用之餐具、水杯,台灣免洗筷有99%都是中國製的,製作免洗筷的每一個環節都認為前一個環節消毒過筷子了,這就是工業化的問題,為什麼工業化會出問題,因為每個環節都不知道上一個環節在做什麼,竟可能重覆使用之餐具,友善我們的環境,透過家庭打造綠色飲食文化,減少食材浪費,建立辦識自然食物的原味及品味,透過家人共食及親手製作食物增進親子關係,並傳承在地食譜。

  社區方面可設置綠色飲食公共設施,如設置食農教育體驗學習農場或設置社區菜園,透過綠色飲食公共設施形成在地生產,在地消費,可做為氣候變遷之對策,氣候變遷及異常氣象造成的全國許多國家糧食作物減產,而台灣仰賴進口,那天全國糧食不足,不在進口台灣,我們要如何支撐日常飲食,我們大家需要共同支持友善台灣土地的農業,支持在地綠色農夫市集。

環教資訊類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