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學校成為一個食育基地

您在這裡

作者
文:陳其農(小玩伴食農教育推廣團隊、本會秘書)、林品緯(小玩伴食農教育推廣團隊) 圖:小玩伴食農教育推廣團隊

▲圖1:「小玩伴」在校內開闢兩座水稻田,讓孩子們體驗在都市中採土、插秧、澆水、施肥、割稻的過程,體會都市中種稻的不易。

2014 年,一個由臺灣大學學生所組成的「小玩伴食農教育推廣團隊」(下稱「小玩伴」)致力於學童食農教育的推廣。同年,更與武功國小合作試辦具有社區及在地特色的「食農教育」活動,期許「食農教育」不只是幾堂課的活動,而是能讓學校老師成為推動的主體,使之能真正地融入孩子們的生活。為擴大社區參與, 2015 年除繼續與武功國小合作外,更邀請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及文山社區大學一同加入,共同設計多元教案,期望讓孩子更加了解餐桌前的食物,並親近我們的農業及土地。

嘗試不同的食農教育模式

2015 年,「小玩伴」利用周一的晨光時間到武功國小進行種植教學,其餘 4 天則由學校老師引導孩子照顧作物,期望讓食農教育融入於學童的日常學習中。除了種植教學外,利用食農教育的特色,結合「植物、土壤、昆蟲的生命」與學生個人的成長經驗發展成學校獨特的「食農X生命教育」,體驗種植的同時,學習到生命中的重要概念,如:用心以新的角度認識學校、準備的重要、不同的生命樣貌、團隊合作。

農事體驗方面,除了由 3 個班級的學生組成 3 隊共同認養學校內的農園。大家一同種植蔬果、香草外,「小玩伴」也在校內開闢兩座水稻田,讓孩子可以隨時觀察水稻的生長,瞭解餐桌前的米食如何而來。同時結合三年級的自然課,讓孩子們體驗在都市中採土、插秧、澆水、施肥、割稻的過程,體會都市中種稻的不易。除了班級認養、與自然課結合的模式外,也曾經成立食農課後社團,讓有興趣的學童可以延續對食物土地的興趣與熱情。

讓食農教育走進生活

從一開始,我們就知道小玩伴扮演一個外來者的角色,不可能一直陪伴學校到終老。因此,我們對自己的期許便是希望跟學校合作的過程中,能一邊培力學校、一邊發展與社區連結的可能。因為唯有如此,才可以讓食農教育真的走進孩子們的日常生活裡,並且捲動更多社區內的家庭作出改變。

我們很幸運,剛開始時有得到其中一個在地團體——文山社區大學的陪伴,提供小玩伴數不完的幫助,從指導計畫的撰寫、引介社大的講師們協助農園、水稻田的建設,介紹經驗豐富的農夫志工及田間管理師協助教學,還在需要新夥伴的時候,號召社大實習生與我們一起打拼,讓更多社區裡的夥伴可以一同加入。這還讓我們遇上另一個一起打拼的重要夥伴——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

結合主婦們的綠食力

    今年 2 月,「小玩伴」受邀到主婦聯盟基金會的「綠色飲食生活圈」小組做分享,獲得基金會許多意見與和共同協力的承諾。於是,在長桌上的討論內容,不再僅是對「小玩伴」的建議,而是更進一步思考「我們能一起做些什麼事」。同時,也讓「小玩伴」進一步擴闊跟在地團體的合作。

    所以從 3 月起,主婦聯盟基金會與文山社大的志工、實習生便在每個星期一的晨光時間與「小玩伴」一同進班、參與本學期班級食農課程的實作與活動。熱情付出的志工們讓「小玩伴」很感動,除了課程中的協助,我們在上課前也會集聚一堂討論,依照每堂課的狀況與反應來調整課程安排,學校的合作導師也主動分享孩子的轉變,讓沒有跟孩子朝夕相處的我們能夠瞭解對孩子生活行為的影響。

▲圖2:從 3 月起,主婦聯盟基金會與文山社大的志工、實習生便在每個星期一的晨光時間與「小玩伴」一同進班、參與本學期班級食農課程的實作與活動。

    「OO老師怎麼還沒來?」或是在小農夫日誌中寫下「今天我要感謝OO老師,因為她教我怎麼施肥」等等,都是小朋友對志工們的感謝。在一次次的課堂陪伴與互動中,志工與孩子、班級導師建立起橋樑。這一直是小玩伴對團隊的期許,期盼我們能成為孩子的玩伴,並連結他們與土地、與另一群人(自己的同學、老師或志工)的關係。

共同走在食育的道途上

    「小玩伴」與武功國小已經合作一年半的食農教育,過程中不斷嘗試不同的合作模式,在學期末的幕後分享會中,我們邀請志工與老師在便利貼上畫下這學期食農課程中,最印象深刻或是最可以代表的圖像。有人畫小朋友與土地牽手、成為好朋友的樣子;有人畫農園勞作時,彼此協力挖土、澆水的樣子;有人畫簡單的一株嫩葉從土壤中探頭而發芽的樣子;有人畫各種蔬果生長在土地上、根系延展的樣子,比喻食農教育對孩子的影響就像這些蔬果,不只有土壤表面上的成果,在地表下已經紮根、站穩的基礎;老師則畫了滿滿的愛心,象徵「新」與「心」的感動。

    我們本來期待陪伴學校一年多後,可以讓學校老師在食農課程扮演更重的角色,如接手食育宣言、與生活常規結合的部分等,但儘管老師表示「上課時數若能多一些,食農課程會更完整」,例如延長至與蔬果生長相對應的時程,可以讓孩子自耕自食,利用收成的新鮮蔬菜,共煮並分享成果,卻有個矛盾點是「沒有你們『小玩伴』,我們不可能繼續做」。

▲圖3:在最後一堂課上,孩子們自己採收自己種的新鮮蔬菜,在教室裡共煮並分享成果。雖然孩子一直喊:「菜好老、好難啃。」但課程結束,教室沒有半點菜渣,大家把自己的收成全部吃光光。

一個食育基地的想像

    在嘗試多種學校實踐食農教育的經驗基礎上,「小玩伴」不斷反思如何落實食育以及在校園中永續紮根。無論是透過政策推動(如田園小學計劃)或是食育立法面切入,對於學校而言,這件事為什麼是重要的、為什麼要由學校去承擔這件事以及學校如何擔負起這件事,我們發現以上皆非能夠自然而然發生的。甚至對食農教育非常有興趣與熱情的教學現場人員,也會經常反映出「有心無力」的無奈,如教學第一線的老師囿於農務技術的匱乏、課綱規範的進度壓力以及人力限制,往往導致對食農教育抱以保守態度。

    因此,如何媒合與串聯在地資源,便是刻不容緩的事。「小玩伴」認為,學校作為一個食育基地,外部資源可以結合鄰里居民以及在地組織與團體(如社區大學、環境友善的非政府組織等),提前建立交流平台,讓資訊可以充分流通、彼此瞭解;內部則須建立校園協力網絡,在校方上級的支持基礎上,老師們可以互相幫助、交流班際經驗,並整理共同教案。進而與家長宣導食育的重要性,讓食育不只在學校施行,也能落實在孩子最親密的家庭中。如此一來,由外部力量與內部動能的支持,無論對於現今田園小學或是未來即將加入食農教育的學校,食育都不只是曇花一現的短期課程,而可以深度紮根、在地茁壯。

環教資訊類別
相關的行動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