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要的未來能源:訪日公民發電運動記錄

您在這裡

作者
文:林雅惠(本會資深專員)
 
    2011年發生福島核災後,各國皆提出能源轉型政策,德國更預定要在2050年達到100%綠能國的目標。核災國的日本也不例外,在災後近兩年的零核時代中,出現不少人民集體發起綠能、放棄核能的運動。
 
    台灣與日本能源結構相近,九成多的能源來源皆仰賴進口,但台灣的能源轉型推動如蝸行牛步。為進一步了解日本因能源自覺而被啟動的人民發電廠(PPP: People’s Power Plant)模式,我們遂召集 8 位對於公民能源自主有高度熱情的成員,在2015年11月底前往日本取經,希望尋找供未來在台灣推動民間綠電運動的真實案例。以下為大家簡介 3 個我們曾拜訪的日本公民綠電推動團體及模式:
 
案例一:聚沙成塔的社區草創之力——足溫NET 
足溫NET為「從腳下(身邊)思考地球暖化」之意,此團體創立人藤居女士,為 1999 年江戶川的區議員,與環境律師鈕島小姐,為了創造良善的社區,所衍伸的團體。當時日本每年花在進口燃料輸入費用要 8 兆台幣,易受石油波動與地球暖化加劇的因素,因此建立良善社區第一步,即是宣示使用良善的能源,但當時日本對於綠電的意識仍未抬頭,價格與施作難度皆不親民,藤居女士在參考第一個日本公民發電(宮崎縣)與其他綠電案例後,最後挑選在江戶川地區有 50 多間、並帶有減碳意義的環保二手店結合,設置發電元氣站。其方式是將單片太陽能光電板掛在二樓陽台上,早上儲電、晚上則供二手商店外部照明使用。
 
圖1:足溫NET與具減碳意義的環保二手店結合,設置發電元氣站,將單片光電板掛在二樓陽台上,早上儲電後供晚上二手商店外部照明使用。(攝影:林雅惠)
 
元氣站之所以沒有採用最有效的即發即用發電方式,是因為足溫NET將此做為對社區居民的群眾教育用,搭配推廣自製的節能桌遊與繪本,逐步捲動在地的人與資源。最後不僅得到企業與當地宗教團體的支持,販售教具的版稅與市民集資的經費基礎更成為當地宗教、共老住宅與孩童托育空間 3 處屋頂設置太陽光電的基石。參與出資者更可獲綠色電力證書,而售電盈餘則回饋於市民活動或作為對受災農漁民的補助。
 
透過市民集資與參與來推動再生能源,足溫NET讓我們看到社區草根的力量對建構良善社區的重要性,也為日本綠能發展寫下非常正向且與別不同的一章。
 
案例二:從反對到共創,從組織到動員——下北澤世田谷市民偕同發電所
在下北澤世田谷有一座歷史悠久的教會,曾因鐵路地下化與區政府都市規劃之故而須轉為商店街。當時社區居民擔心開發後的衝擊與信仰中心的破壞,遂發起「世田谷大家未來教室」論壇,邀請地方區長、社區業者、居民、學界等各方人士來共同思考如何經營社區與保留在地信仰中心。
 
日本發生福島核災事件後,參與論壇的人組成了「下北澤世田谷團體」,並以教會為據點,實踐自己用的電能夠自己發。之後當地居民以集資方式在信徒中心裝設太陽能光電板(世田谷1號機),而教會則無償出租信徒會館的屋頂 10 年,發電所得在償還股金及借貸後,後續營收及設備歸教會所有。這項決定不僅獲得在地廣大的認同與支持,更加強居民的參與感與凝聚力,最後更改變了相關開發計畫,教會最終能完整保留。
 
圖2:「下北澤世田谷團體」於當地教會的信徒中心裝設之太陽光電板(世田谷1號機)。(攝影:林雅惠)
 
此行動也帶動部分社區居民在自家屋頂裝置太陽光電,當地區長高度肯定之餘,其後更開放了國宅、公立學校、區公所等公有建築物屋頂,並委託下北澤世田谷團體以推動世田谷1號機的公民參與模式,建置世田谷2至4號機,成功捲動公民意識。該團體到2014年轉型為NPO世田谷公民能源(Setagaya Energy for All),除提升在地能源自給,更積極推動節能住宅與善用能源運動以打破過去「節能減碳 = 刻苦忍耐」的刻板印象。另外也與中社區21個共推綠電的組織共同組成「生活者運動世田谷地域協議會」加強在地連結。此區現已成為東京都內饒富綠能意識與社區營造的指標。
 
案例三:從食物到能源的共同購買運動——日本生活俱樂部生協
生活俱樂部生協(以下簡稱生協)為一日本長年發起安心糧食消費運動的組織,在國內擁有 30 多萬的社員。因此生協善用自己的經費來源與多年建構的網絡,對大眾發起能源「地產地消」的群眾教育,讓居家用電知識與良善能源選擇權的概念帶入能源教育中。在科技的日新月異下,家電的節能效率雖較以往提升 60% 至 80%,但人們的總用電量不減反增。生協希望透過帶領社員思想考正確能源使用的重要性,讓社員了解能源和食物同等重要。因為能源和食物都是現代人每日生活的必需品,但卻不如食物有感,可是背後所帶來的共業卻是每個人都需要承擔的。
 
另外在 2012 年,生協更發起「FEC自給圈」宣言,即推動Food(糧食政策:地產地銷)、Energy(能源政策:零核、能源自給、減碳)、Care(福祉照護自給) 三大自給目標,期望透過彼此連結達成加乘效果。
 
截至 2015 年,透過發起一邊節電、一邊發綠電的雙軌行動,生協在現有據點、生產者、照護中心與外部民間團體的連結下已設置了 41 座公民發電廠。除透過電力生產者之旅促進城鄉交流,也與地區團體共同推動「生活者運動」,擴大和深化在地的影響力。生協從綠電自發、自配到自售,逐步完成再生能源的共同購買運動,今年 6 月,日本將電力全面自由化,生協更立下 2018 年要達成供給 15% 社員用電的目標,並以穩健的步伐創造不依賴核電的電力供給(購入)世代。
 
圖3:8 位對於公民能源自主有高度熱情的基金會夥伴及翻譯在生活俱樂部的物流中心頂樓與太陽光電設置合影。(攝影:林雅惠)
 
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 29 年來堅守非核家園的信念;從最早期的「我要孩子,不要核子」,到近年積極思考公民如何不再仰賴核能與燃煤進口能源。從國外的經驗我們發現要打破現時的能源現況,推動綠能與節能教育均是刻不容緩的,而且必須從政府、產業、民眾三方共同推進,才能有效帶動台灣的能源轉型。311核災讓日本民間對於綠色能源有了截然不同的態度,但在這股民氣背後,其實是各公民團體耕耘多年的行動、倡議才醞釀而成的社會共識。透過這次訪日見學,我們看到雖然在發展公民電廠的同時,社會溝通、網絡建立、政策推動也同樣重要,好的能源教育能帶動市民參與、建立公民發綠電的共識;若能加上在地政策與現有網絡資源,就能創造一個更穩固的發展基礎。日本和我們有著類似的能源困境,但日本已透過公民的力量拓展不同的能源選擇,希望在不久的將來,台灣的民眾也能決定電費單上的每分錢,要花在哪種能源上,拿起自己的能源選擇權。
 
環教資訊類別
相關的行動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