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食物連結彼此:大肚山上的食物森林

您在這裡

作者
文:鍾瀚樞(台中分會議題專員)
黏人的大肚山紅土
 
大肚山上強風冷冽,雨天的紅土濕滑黏人,可都並未澆熄社區裡的大朋友、小朋友到「東海・美食育基地」的興致。大家還是精神奕奕地穿戴起雨具,冒著紛飛的細雨,來到這個佔地約一分半的小小食物森林。踩著雨鞋,踏進雨中泥濘的基地,大家先照看一下彼此的菜圃,接著「華麗登場」的,是這一天的活動任務:合力挖出一個長寬達10平方米,深約0.6米的大南瓜坑。在濕冷黏滑的紅土地上掘出這樣的大坑絕非易事,但大家還是握起鋤頭,努力挖著地。
 
大家揮汗掘坑之餘,還在土中翻揀出許多充滿活力的小蟲,孩子們赤手撿起這些小生物,小心翼翼地移到基地旁的相思樹林。生命教育與食農教育,在這裡已經合而為一。
 
食農基地的日常風景
 
次日上午,我帶著雨鞋來到大肚山上的「東海・美食育基地」。原以為前一天才剛辦完南瓜坑活動,天氣濕涼,基地內理應冷冷清清,沒想到遠遠就聽到基地熱鬧喧騰的聲音,原來是社區裡的年輕媽媽正領著一群 3 歲左右的小小孩,自發地呼朋引伴,在田間舉辦名叫「小小孩・大突破」的親子活動,讓小小孩們親手參與植栽,並且大家一起野餐共食。參與活動之餘,有些夥伴還可順便看顧一下田間的作物,幫鄰里採擷部分無暇收成的蔬菜。後來我才知道,大家無論晴雨,一有空就來這裡整理田埂、照料作物、製作堆肥、分享食物、交流互動,甚至自發地舉辦各類食農活動,已是這座食農基地的日常風景。
 
整個基地上作物種類繁雜多樣,姿態與高度各殊,幾乎每株都長得精神飽滿、活力十足。
 

圖1:這裡原是社區裡的年輕媽媽讓一群 3 歲左右的小小孩親手參與植栽並一起野餐共食的活動。慢慢地,大家無論晴雨,一有空就來這裡整理田埂、照料作物、製作堆肥、分享食物、交流互動,甚至自發地舉辦各類食農活動。(攝影:呂木蘭)
 
充滿魔力的土地,讓人沒事就會想往這裡跑!
 
「這裡進展得很快,幾天沒來就會發現基地又變得不同了!」參與小小孩活動的彥綾媽咪說,每天都有許多社區夥伴來到這裡,繼續未完的農事。於是這片位於台中市西屯區的荒地,轉眼間,基地的水源有了,休息區遮風蔽雨的營帳搭起來了,作物的棚架、堆肥土坑也陸續完成,田間作物的種類與生長狀況更如雨後春筍般,迅速地滋長蔓延。
 
 
圖2:東海美食育基地裡的蔬菜,每一株都長得活力十足。(攝影:鍾瀚樞)
 
「這是一塊有魔力的土地,讓大家沒事就會想往這裡跑!」發起人之一的呂木蘭,同時也是主婦聯盟台中分會的儲備執委。木蘭的女兒遙遙,目前正就讀東海國小,她一開始的想法,本來只是單純地希望在學校旁能夠有個為孩子提供食農教育的空間;因此,便與從事美術教育的豆爸豆媽商量,租下這塊地,開始耕作。
 
 
從社區延伸到學校的食物森林
 
豆爸的參與,讓這座食農基地多了美學的向度,另一位全心投入這座食農基地的爸爸班長,則是憑著滿腔的熱情與矯健的身手,鼓舞著大夥兒,讓基地農作物的種類與數量出現飛躍式的成長。如今的基地,不僅是社區的食物森林,也是東海國小老師帶小朋友來參與農事,推動食農教育的大教室,更成了社區交流互動的公共平台。
 
接近中午時分,陽光露臉,紅土也不再濕黏,我向帶領活動的美娟道別,婉謝了與社區的大朋友、小朋友共同野餐的邀請,選擇用單純的心,領會在這裡與大家一同享受食物的幸福滋味。
 
用食物來連結彼此,讓在地社群的公共參與得以注入美好食物的香氣、更多的想像力以及基進民主的潛能。這座社區食物森林,應該是一個值得期待的開始。
 
 
圖3:如今的基地,不僅是社區的食物森林,也是東海國小老師帶小朋友來參與農事,推動食農教育的大教室,更成了社區交流互動的公共平台。社區的夥伴們有時會聚集一起,邀請社大老師張騰維教授如何作有機栽植,努力學習保護土地。(攝影:呂木蘭)
 
 
 
環教資訊類別
相關的行動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