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農夫招募計畫】氣候變遷與農民保種

您在這裡

作者
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志工 陳威霖

社區農夫招募計畫/樸門可食地景設計

    食安問題層出不窮,我們也嘗試從生活中尋找解方,除了支持友善環境的生產者與店家,也應更認識食材與作物。雖然都會區沒有土地,但是可以從居家盆栽、綠簾、社區空地開始,用種菜來替代花草,認識作物生長的過程,也美化環境。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文山社區大學、台北花木批發市場與台灣樸門永續發展協會合作,在社區開設樸門農法的入門課程,邀請有興趣的社區民眾一起來參與,一起學習一起種菜,也認識我們身邊共同關心飲食環境的朋友們。


7/19 氣候變遷與農民保種

    小明看到新聞「6月全球均溫又創新高,已經連續14個月破高溫紀錄」。正值暑假期間,小明感覺每年的暑假都比前一年酷熱,午後雷陣雨也越來越像「快閃颱風」,讓他想起上禮拜去拜訪種水稻的舅舅,舅舅表示這二十年來極異常的氣候確實影響了水稻生長。剛好今天主婦聯盟基金會邀請郭華仁老師與大家分享氣候變遷與農業的關係,及農民的保種運動對在地農業的重要性,小明便邀請舅舅一起參加這次課程進一步了解這個議題。

 

氣候變遷是一隻看不見的手,默默改變農業面貌

    造成溫室效應主要的氣體包括二氧化碳(CO2)、氧化亞氮(N2O)和甲烷(CH4)等。二氧化碳除了原本生態的自然排放外,石化燃料的燃燒增加二氧化碳的排放,加上土地開發減少植物利用二氧化碳的機會;氧化亞氮造成的溫室效應是二氧化碳的300倍,除了石化燃燒排放,化學肥料的使用和農作物殘料的燃燒也會排放氧化亞氮;甲烷的溫室效應是二氧化碳的20倍,有機物的發酵、石化燃料燃燒和農業生產活動都會產生甲烷。工業一直被視為溫室效應的罪魁禍首,但其實工業化的農業生產所排放的溫室氣體占了排放量的1/3。

    而溫室效應會對全球糧食生產帶來什麼影響呢? 由於平均氣溫上升,溫帶國家的無霜期變短,自然環境變得適合生產原本熱帶地區的作物,作物種類變多,對溫帶國家來說是一種好處。但是在熱帶地區農作物無法適應更熱的環境而減產或減少作物種類,許多熱帶國家的農業生產力到了2080年時預估會減少15%~50%。

山不轉路轉,路不轉人轉,以創新對抗氣候變遷

    創新不是最近一兩年的事,在古早時期我們的前人已經從事創新了。舉例來說,我們平常吃的花椰菜、高麗菜、孢子甘藍外表看起來大相逕庭,其實他們是同種植物在各地依據不同氣候、土壤質地等生長條件所培育出來的各種樣貌,這就是一種創新的實踐。另一個經典的例子在1940年代的印度,每當雨季來臨或暴雨過後,許多水稻因不耐水淹而報銷。於是Orissa地區的農民選育出一種耐水患的水稻。該品種水稻的生長期能配合淹水的期間,水越淹越高的同時水稻也在成長,使水稻高度永遠都在淹水高度之上。面對大旱、水災、暴雨等氣候變遷帶來的極端變化,育種就是農民的創新策略。

    但以上農民自己育種的例子都是建立在種苗是一種公共財的前提,農民培育出適應在地條件的品種後可以自己留種繼續栽植。但是當種苗逐漸變成一種私有財,農民就成了被支配的對象。

 

種苗私有化V.S 農民保種

    在二十世紀以前種苗是一種公共財,任何人都可以繁殖和販賣種子。但是當1920年出現玉米雜交第一代的技術後,美國開始以專利法保護繁殖新品種的技術,使其成為一種專利。國際間則是在1961年成立植物新品種保護國際聯盟(UPOV),並制定植物新品種保護國際公約保護新品種,被保護的新品種,其培育者享有種苗繁殖、販售等權利。如果農民自行培育被保護的品種將會違反智慧財產權而可能吃上官司。

    除了法律保障,種苗公司也試圖透過基因轉殖技術保護自己的種子販售利益。此種技術被稱為「轉殖終結者基因」,種苗公司將毒素基因和制毒基因同時轉殖到種子裡面,產生正常的種子,但商業用種子生產時會噴藥,噴藥時會產生某種酵素將制毒基因去除。因此農民播種的種子只有毒素基因,在種植時種子會因毒素基因的影響喪失生命力,沒有繁殖能力,導致農民年必須每年向種苗公司購買種子。過去十年全球的種子貿易漸漸為財團壟斷,在2011年時十大種苗公司總收入占全球種子貿易額75%。

    這種由財團壟斷的種苗市場具有幾個隱憂。首先,種苗公司或公部門的選種過程都是遵循慣行農法,使用化肥和農藥將影響種子生長的環境因素排除。但是在世界各地種植時,因為各地氣候和土壤條件迥異,如果用有機的方式栽植,生長情形將不如慣行農法,因此將不利有機農業的發展。且大面積量產的種子品種較為單純,當某種病蟲疫情爆發時產生糧食危機的可能性提高,在品種多樣化的情況下抵禦病蟲害的能力較高。最後是農民的自主權的剝奪,種子供應來源由種苗公司壟斷,種苗收購的價格和品種的控制權都在財團手上。唯有推動農民保種運動才能讓農民脫離種苗財團的控制,維護全球農作物的多樣性。

    農民自行留種是希望透過自然變異和淘汰的過程,生產出適合當地生長的作物。然而自然變異的時間很長,因此許多國家採用「參與式育種」的方式。參與式育種是由專家依據當地特性從種原庫中找出適合作為雜交親代的種子,先在試驗場所進行雜交,雜交子代再由農民試種,最後選出適合當地生長的品種。

    除了推動農民自行留種,將農民千辛萬苦培育的品種保存起來也是相當重要的工作。在挪威已有一個國際共用的種原庫,各國將自己培育的品種存放到隱身在冰山裡的倉庫,以降低品種基因的變異。消費者可以透過選擇在地、使用自然農法的食材來支持農民保種。

 

參考資料:

  1. 農民保種網 https://seed.agron.ntu.edu.tw/fcs/
  2. 郭華仁,2011,<<台灣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2011 年度第一次農友研習會手冊>>,第3-7頁。

 

環教資訊類別
相關的行動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