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翻地覆觀影側記

您在這裡

作者
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台中分會

長久以來,自然資源被視為產業材料,但對許多在地人來說,它們更是歷史與文化脈絡。當資源從全民資產走向少數人把持的財產,當自然環境與資本主義拉鋸僵持,我們更要反思台灣這片土地的問題。

上週末上午(12/24),在聖誕節前夕,本會辦理「天翻地覆:資本主義vs氣候危機」電影播映會,並邀請綠色公民行動聯盟趙家緯理事與談,影片如同今年同名暢銷書作者娜歐蜜‧克萊恩的觀點,從資本主義切入探討氣候變遷及其連帶影響的社會、經濟、文化問題。

紀錄片中呈現全球多個社區,對抗環境惡循環的行動紀實,如原住民傳統領域的草根力量,對抗加拿大艾伯達省油沙開採帶來的打擾與管制;如畜牧業主與原住民夏安族,聯合對抗蒙大拿州石油管線洩漏污染問題。

如紐約近郊可見颶風掃過後的嚴重淹水,政府卻無作為甚至是幫兇;如淘金業大面積損蝕希臘北部的海洋與山岳,市長仍堅定支持金礦產業;如中國北京的孩子活在經濟發展帶來的霾害層下,連清晰的星星都沒見過;如印度居民捨身力阻火力發電廠興建,努力發展成全國反燃煤運動。

映後,與談者家緯先向現場民眾提問,是否都看過《洪水來臨前》紀錄片?兩片視角不同,卻皆道出許多真相;而《天》片中畫面都是犧牲者體系活生生的案例,家緯提到台灣的相似狀況─ ─被石化業包圍的高雄,包括後勁、林園等地,形成連串犧牲帶。

還記得幾年前《±2℃》這部片嗎?依照目前碳排速度,我們守得住2度C的約定嗎?利用Surging seas mapping choice網站,模擬地球均溫上升兩度後,可看到台中海線地區已被海平線淹沒。溫度上升,除了居住地及身家安全受威脅,首當其衝更是海中珊瑚礁的全數滅絕、生態系大亂等危機。

而對於低碳社會的想像,有經濟發展程度適中、經濟以服務為導向、貧富差距縮小、公民環境意識深化、社區型解決方案等樣貌。再回過頭看經濟成長的真實成本,2009年時,全球環境外部成本(溫室氣體排放/空氣汙染/土地佔用/水資源耗用/廢棄物/水污染/土壤污染)已高達7.3兆美元,佔該年全球GDP的13%。

依據IMF估算,臺灣因化石燃料使用導致的外部成本達300億美元以上(約新台幣1兆元),占GDP的5%;而據OECD研究,若未採取任何政策,全球因空污導致的外部成本,將於2060年時達到30兆美元,為2015年(3.8兆美元)的8倍,人均外部成本將達3100美元,約為人均所得的14%。

家緯提出幾項在地解決方案,一是響應撤資行動,查看交易接觸之公司,是否有投資於從事化石燃料業務之企業,加以拒絕,讓資金流動綠化,有助紓緩氣候變遷情形。

二是積極投入在地縣市的參與式預算活動,累積力量影響節能減碳相關政策的制定(掃QR code加入台中參與式預算line帳號);三是促使政府通過「能源稅」立法,使化石燃料(柴油/汽油/燃料油/天然氣)能源的外部成本能真實被反映,促進電價合理化,進而提升產業用電效率、抑制二氧化碳排放。(課能源稅不是加稅、是發揮使用者付費概念)

 

環教資訊類別
相關的行動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