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要推動食農教育

您在這裡

作者
主婦聯盟台中分會專員 鍾瀚樞

二次大戰結束後,美國政府發現自己囤積了過量的硝酸銨。硝酸銨是炸藥的主要原料,但也剛好是絕佳的植物氮源,因此他們認真考慮要將這些過剩的化合物噴灑到森林中,以幫助林業。但美國農業部的農業專家有更好的主意:把這些硝酸銨灑到田裡當肥料。化肥工業以及由戰時毒氣工廠轉型而來的農藥工業,其實是美國傾國家之力,將戰爭機器在和平時期另作他用的結果。

——麥可・波倫,《雜食者的兩難》

到今天為止,人類依舊毫無反省地持續使用軍火化工業遺留下來,合成自化石燃料(如石油、天然氣)的石化原料製造化學肥料和農藥。

由此得以生產出大量且廉價的基改玉米(與玉米飼料),而這些透過大量石化原料澆灌出來的基改玉米,則被用於製作各種五花八門的食品添加物(甜味劑、焦糖染色劑、增稠劑、檸檬酸、澱粉、糖漿……),成為工業化食品王國的主力食材。

正因為如此,來自印度的草根運動者,同時也是美國婦女環境與發展組織(WEDO)的成員凡達娜・西瓦才會說:「我們仍吃著二次大戰的廚餘。」

一、找回人與食物的真實關係

藉由石化原料所大量生產出來的食品,充斥在購物中心貨架上,看似琳瑯滿目而多樣化,成分卻大同小異,只是不同配方的排列組合,透過強勢的媒體行銷,全面地佔據了我們的餐桌。由農民種植或漁民捕獵的真食物,反而逐漸從餐桌上消失。

如今,獨坐在便利超商吞食著簡便、廉價、快速且口味齊一的工業食品的人們,已經成了當代都會生活的寫照。

透過食農教育的推動,才能讓更多人意識到真食物的重要性,讓真食物的滋味重回我們的餐桌,找回與家人、朋友同煮、共食的樂趣,也找回人與食物的真實關係。

二、重建我們與土地、農民的真實關係

上世紀的綠色革命,打造出高度依賴化學肥料與農藥的慣行農業典範。

在這個典範底下,人與土地是疏離甚至斷裂的,農產品可能經由漫長的運輸過程,透過層層的供應鏈才能送到家中的餐桌。我們不懂得農作物的時令,不了解土地,更不了解農民生產過程的甘苦。

唯有透過食農教育,才能讓更多人了解吃當季、食在地的重要性,也才能重新認識這塊土地,重建與農業勞動者的關係。

三、回應氣候極端化變遷的危機

大量的研究與數據已經證實,因為溫室氣體排放所導致的氣候極端化變遷已嚴重威脅到地球的生態平衡與人類的生存。

而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的研究,農業的溫室氣體排放佔了25%之多,假如全球農業能夠加速轉型為低碳排放的生態友善農業,將能有效遏止氣候變遷的進一步惡化。

擴大推動食農教育,讓更多人一起來支持對環境友善的低碳生態農業,就能對遏止氣候變遷危機做出有力的回應。

環教資訊類別
相關的行動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