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惜食成為一種生活的選擇

您在這裡

作者
文:沈寶莉 / 本會資深專員
全球1/3食物遭到浪費或損壞,總量達13億公噸,造成大量經濟損失和龐大的環境成本,引起各國社會的關注。而台灣社會也漸漸開始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據台灣大學農經系教授徐世勳研究團隊推算顯示,台灣一年糧食總損耗至少373萬噸,相當於全台每人平均年損耗158公斤,大約每個台灣人每天浪費1個便當的食物。
 
浪費食物和環境有關嗎?
所有的食物都需要投入土地、水、能源、人力等資源來生產,浪費食物等同浪費了生產過程中的所有珍貴的環境資源,而且更會產生大量碳排放。據聯合國農糧組織(FAO)研究顯示,2011年全球食物浪費所產生的碳排放高達44億噸,相等於全球第三高碳放國家,僅次中國及美國。另一方面,FAO也指出食物浪費造成的碳排放相等於一年人為8%的碳排放。
 
 
食物浪費是誰的問題? 
從本會過去3年幾十場的惜食倡議推廣活動中,我們發現大眾對食物浪費的理解多停留在廚房的廚餘桶或餐盤中的剩餘,對於食物里程、不合理的食物外觀標準及焚燒廚餘和氣候變遷間的關係毫不知情。更重要的是,不論是大學生、年輕人或是社區媽媽們,大部份人均認為自己(消費者)絕對不是食物浪費的最大元兇。[有趣的是,年紀越大的參與者越認為消費者是食物浪費最大宗者]。
 
事實是,台灣超過五成的食物浪費均集中在餐廳及消費者的階段。2011年聯合利華調查更發現,大台北地區的餐飲業一年浪費食材的金額更高達18億元,其中9成食材被浪費的原因為採購過量。台灣的後端食物浪費模式與歐美大國相同,可是我國的糧食自給率只有三成,實在沒有任何浪費的本錢。若不及早改善台灣食物浪費的情況或習慣,他日終有可能影響我國的糧食供應安全。
 
讓惜食成為一種生活的選擇
有見及此,本會希望透過「惜食餐廳」計劃,把環教現場從教室回歸生活現場,讓有感要行動的民眾,又或者沒有辦法參與在教室中進行環教活動的大家,可以在外出用餐的同時了解並支持減少食物浪費。同時,我們希望擴大連結,讓餐飲業者成為環教工作實踐者的一員,與我們一同呼籲消費者減少食物浪費。
 
去年,我們與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的同學透過拜訪多個餐廳和討論後,共同擬出希望能鼓勵餐飲業者實踐的9個「惜食餐廳」項目,內容從食材的選擇及利用、食材或餐點的資訊揭露、餐點份量選擇及剩餘食材分享。而且,為鼓勵更多餐廳參加,餐廳只須符合其中3個或以上項目即可:
 
 
  1. [主動說] 願意提供客人餐點內容的資訊;
  2. [可以選] 可讓消費者減少主食份量 / 特殊食材;
  3. [可打包] 鼓勵客人吃多少,點多少,吃不完,便打包;
  4. [吃格外] 餐點中有使用格外品 / 不分級食材;
  5. [吃全食] 部份餐點為全食料理;
  6. [愛地球] 餐廳廚餘會做好分類及回收;
  7. [吃在地] 餐點中的60% 食材為台灣生產 / 製造;
  8. [惜食材] 善用食材零浪費;
  9. [愛分享] 願意捐贈剩餘食材給食物銀行或剩食再利用之相關組織。
 
在消費者的角度來說,大部份民眾認為店家有沒有珍惜食材至為關鍵。所以在拜訪過程中,我們也跟餐廳業者請教了很多他們善用食材的方法。例如有些餐廳會使用格外品的馬鈴薯、紅蘿蔔來做濃湯;有些會利用友善農耕的高麗菜芯、白菜的菜頭來做蔬菜高湯;或者是用紅蘿蔔的葉子來做鹹派、芹菜葉子加到玉子燒裡,又或者把蔬菜高湯熬煮後的蔬菜,打成蔬菜泥後做成濃湯,各式其式。
 
不過,除了善用食材外,餐廳還有很多方法在幫助你我減少浪費。例如盡量使用在地食材可避免因長程運輸或儲藏產生的食物耗損、增加食材或餐點份量的資訊、提醒消費者吃多少,點多少,或可以讓消費者選擇餐點的大小份量,也是可以有效避免消費者因為點菜過量而造成浪費。還有一個很重要,但大家比較看不見的行動——那就是垃圾分類了。盡量把廚餘和一般垃圾分開,除了可減少焚化爐的壓力,也可減少垃圾因為焚化爐溫度不足而不能完全燒乾淨和減少產生戴奧辛的機會。
 
若您的餐廳或您知道您消費的餐廳有興趣參與此計劃,請填寫網上表單,我們將會有專人盡快與您聯絡。
 
 
環教資訊類別
相關的行動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