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飲食在台大:認識農夫和米食

您在這裡

作者
文:沈寶莉 / 本會資深專員
跟朋友聊到自己的工作,大家總是很羨慕我們辦公室在位「美食林立」的公館商圈。可是,5月份一場跟台大學生的討論會中,我們卻發現台大學生認為這些「美食」是看多於吃。有時想清淡吃一頓家常菜,卻找不到合適的餐廳;而校內嚴禁烹煮的規定,更讓動手為自己煮成為不能公開張揚的事,日復一日的陷入無法為自己胃袋自主之困境。
 
有鑑及此,今年我們與台大生農學生學生會會作,為生農學院學生量生訂造2場於12/2及12/9的低碳飲食課程。課程內容包括直接與有機農夫採購食材、訪問有機農夫,學習當季食材和保存食材的方法;透過邀請社區婦女帶領學生以低碳方式烹煮,及體驗製作不同的米食料理,增加同學與社區居民互動和願意在日常生活中應用技能。
 
 
直接跟農夫買、跟農夫、社區婦女學食物和環境知識
認識食物最好的老師,莫過於是每天要照料他們的農夫。這次合作生農學院學生會的同學特別希望能安排同學有機會接觸農夫和負責採買的工作。於是,我們便跟水花園農夫市集合作,邀請市集的農夫成為學生們的老師,除了分享在氣候變遷下經營市集的困難外,更帶領學生認識市集和不同攤友生產的食物,而學生則透過擔任小記者的角色,向農夫詢問不同食物生長的特性以及建議保存的方式。雖然水花園有機農夫市集就在台大校園附近,但20位參加這次活動的同學中,只有一位曾到市集參訪。大家都認為一個人來市集不知道要逛什麼,遇到農友也不知道要問些什麼,聊些什麼,充滿不確定和焦慮的心情,讓他們無法跨越這個門檻。這場活動的安排正好讓他們打破困境,讓生產者走進他們的日常生活中。
 
 
 
 
為了增加同學的參與感,我們安排同學分組進行採買,在其中必須向農友進行簡單的訪問,然後回來向其他小組報告。另一方面,採買食材後即立即回到基金會進行料理,並透過與本會資深志工講師陳淑宇學習電鍋料理,親自接觸食材,了解如何善用食材及能源不浪費。雖然參與的同學大都互不認識,但採買和動手作料理的過程中,大家都自然地交談、分工,甚至是相互幫忙。例如有同學從來沒有拿過刀具,另一位同學馬上主動示範和協助。
 
 
 
 
12/2的活動,是邀請同學利用在農夫市集採購的食材進行電鍋一飯三菜料理,同學們都很驚訝平常只用來煮白飯的電鍋竟然可以同時料理其他菜式,而且雖然只有簡單的調味,但卻能突顯食材本身的味道。再者,因為能充份了解農友耕作的過程是友善土地的方式,根莖類的食物也能連皮一起烹煮,讓食材的所有部份都得到充份利用。電鍋打開後,同學們邊吃邊聊到今天的經驗,還有同學說:「這是我來台北唸書後吃到最像家裡的味道」。
 
 
被麵食包圍的生活,尋找米食文化跟我們的關係
 
12/9活動,本會志工講師黃昭儀先帶同學分組討論我們周遭的餐廳提供的主食多半是什麼?沒想到同學對學校附近的外食餐廳了解甚少,幾乎都必須淘出手機「問GOOGLE」才能知道不同餐廳的菜單,而且要找到提供米食比麵食多的餐廳還真不容易。經過一輪討論和統計後,大夥兒才發現我們的生活已經被麵食包圍著。接著昭儀老師再帶同學認識雜糧和氣候變遷之間的關係、學習辨別稻子和麥子,同學接過稻子後活像小孩盤把玩著,一層層的剝下稻穀,不少人乃是第一次接觸稻桿、了解糙米和白米其實都是來自同一顆米。除了討論和了解稻米的知識,昭儀老師更安排了梗米、秈米、圓糯米、長糯米,4種不同的節慶米做出來的米食給大家品嚐,沒想到原先生硬的知識,透過品嚐後同學馬上可以把特性記了起來且能解釋箇中的差異。
 
 
 
 
由於12月也是會吃湯圓的月份,所以我們邀請了主婦聯盟合作社公館站地區營運主委林曼芬老師設計了用真食物製作的彩色湯圓。同學們跟著曼芬老師的指示,把農夫市集買回來的2種不同品種的地瓜、有機公平貿易巧克力粉加進台灣有機糯米粉裡,一步步學著如何搓湯圓。原來看似簡單的小圓球,也是要花時間和心思去搓揉,同學邊做邊說著:「這下子可以回到社團教其他同學搓湯圓,一起過冬至了。」另外,曼芬老師也帶大家利用台灣梗米做燉飯。一般西式料理多以義大利米來做燉飯,但曼芬老師請同學仔細品嚐台灣梗米獨有的風味,而且因為是在地生產少了長程食物里程,更能豐富大家對台灣米的想像力。曼芬老師還帶著大家善用有機蔬菜的食材,如利用玉米筍的葉子來做蔬菜高湯,除減少食物浪費更能吃到食物的原味。雖然過程拌煮的過程比較久,但沒有任何一位同學放棄,大家相互協助,最後每一組都成功做好蔬菜燉飯。原本還有台灣以為低碳的蔬食料理,沒有吃到肉類很難有飽足感,但課程結束後同學們都說沒想到用真食物製作的燉飯「力量」這麼大,除了胃袋填滿了,因為每一個動作都有參與其足,心也滿足了。
 
環教資訊類別
相關的行動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