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農半X是農村的未來嗎?如何理解深溝半農興村經驗(下)

您在這裡

作者
湯琳翔(本會研究員)

半農半X是農村的未來嗎?

如何理解深溝半農興村經驗(下)

 

半農半X的經驗是可複製的嗎

對於深溝的經驗引起外界許多人的好奇,其中一類的疑問是經驗複製,這包括了個人層次上如何能夠離開都市,移居農村過著半農半X的生活,這樣的選擇會面臨什麽樣的成本,以及在集體的層次上,台灣的其他農村是否同樣有可能,產生類似深溝這樣由兼業的新農共同生活,所成長出來的新農村聚落?

個人層次的部分,楊文全說,他發現會從城市來到深溝務農的這些人幾乎都有一個共同點,幾乎都是身心的狀態已經不再適合繼續過都市生活,因此選擇移居農村,他們也許都是各行各業中的菁英或佼佼者,最後仍決定來農村開展新的生活。這似乎點出如果不是身心健康到了一個引爆點,大部分的人仍然不會想來農村生活,都市仍是一般人的首選。而去農村生活其實是一種創業,確實需要先準備一點資金,讓你捱過第一年投入農作的準備及尚未有收入的階段,一直到找到自己的另一半的X,只是這樣的資金準備比起在都市做個小生意,都還算是較少的。用友善環境的方式種植水稻並不是件技術門檻很高的事,但是如何能夠建立起自己的農產品牌,和培養起自己的忠實顧客,這個恐怕就要各憑本事,因此一些較年輕,既有人脈網絡較薄弱的人,也就不容易將自己的農產賣出,這樣的人也許就該想想自己是否真的適合這來務農。

而新農是否能夠找到在農村的住處和田地?楊文全認為,這就是倆佰甲這個小農平台,以及它的樹頭穀東俱樂部的賴青松的意義。許多沒有務農經驗的人要進入農村工作,第一個碰到的大問題就是找不到田地。沒有在農村的關係,看上去就是個都市人,這樣的人很難得到既有農夫的信任,田是農人們辛苦一輩子耕耘出來的,說起來也許比女兒還親,即使自己已經無力耕作,要他將田地租給自己一個並無信任的人,是難上加難。倆佰甲能在深溝發展其實要先歸功於賴青松,如果沒有賴青松先在這裡務農有成,並取得農友們的信任,願意將無力耕作的田交給他代耕,而賴青松又願意將這些田再轉交給楊文全來耕作,也許今日的倆佰甲大概也沒辦法發展成這樣。如今許多來深溝務農的人經由倆佰甲協助找到耕地和住處,並且由倆佰甲來共同約束遵守友善耕作的規定。而和地主的溝通則交由賴青松進行,藉由這樣有信任也有緩衝的溝通模式,才建立起了今日的深溝社區。

那麽深溝的經驗也可能在台灣其他的農村出現嗎?從深溝的例子我們可以得知,田地的取得會是一個大問題,而如果其他地區也有願意先進入農村並取得農民信任的賴青松,這樣的發展就是有可能的,反之難度可能就不低。用地是第一個難題,但是要吸引什麽樣的人前來農村居住,就要看這些先行者要打造什麽類型的「倆佰甲」平台,因此也未必會長得和深溝一樣。

 

結論:農村新生的動力在何方

在這場論壇結束後,我們可以重新思考台灣農村新生的動力在何方,農民、農業和農村問題沉痾已久,近年來開始有許多關於農業發展路線的爭論,有論者如「文青別鬼扯」臉書粉絲專頁就認為,台灣的農業必須走向更能在全球貿易競爭下仍然能夠獲利的路線,而相關的做法包括農業應採企業化的經營、規格化標準化定質定量的生產,能夠符合產地市場需要的冷鏈保鮮與物流配送服務,以及在強大商業情報的支持下所做的行銷策略,同時他們嚴厲地駁斥依靠補助、補貼的農業政策,也反對目前以小農為名卻不能單純依靠農業獲利的經營型態,哪一種模式是台灣未來農業的方向,至今這場論述的辯論與實務的嘗試仍未有解答。

然而農村發展卻仍是個尚未獲得關注的議題,農村的人口持續流失,高齡化與少子化嚴重,基礎建設與生活機能仍十分缺乏,以及農村中的自然與人文地景逐漸消失,這些問題在「文青別鬼扯」這派的論述脈絡中是未曾關注過的,若依它們的邏輯,農業的發展及讓農民收入增加,是必須優先處理的命題,農業若死亡,依附農業發展出來的農村聚落即使有人居住也不再有意義,反之,若是農業能夠讓農民掙得足夠的收入,成為一個有吸引力的產業,才有可能吸引人到農村居住,而農村有人居住,才可能有外溢的效果促進聚落各種行業的發展,因此它們優先關心農業的發展,但是有了農業發展也吸引人移居農村後,這樣的農村地景會不會有巨大的改變,會不會形成的只是另一個規模較小的都市?這樣的農村是否仍是許多人所嚮往珍視的樣子,恐怕不無疑問。

如果文青別鬼扯的模式是從經濟誘因上處理農村的問題,那深溝的模式就是直接訴諸城市人對農村生活的情感連繫與嚮往。「農村是不同於工業化社會的另一種生活方式的,如果用金錢去衡量農村,農村與農業幾乎是必然要被淘汰的,因為農業比起其他行業很難賺到那麽多錢,可以說正是農業的工業化潮流,讓農村死去了,我們在做的反而是要讓都市人看到,我們在農村很快樂地生活,讓都市人嚮往,農村自身的價值才會被重視。」楊文全這樣認為。因此農村新生的動力,必須單純地回到人們基於對農業和農村的情感與關懷,在此之上逐步建立出能夠符合農村紋理與地景的經濟和產業發展模式。在這樣的農村裡,農民靠農業的收入可能不如「文青別鬼扯」所描繪的「充滿國際競爭力的農業」,但是靠著半農半X的收入應該也不到會餓死人的程度,而他們的創新精神以及對農村價值的珍視能夠既成為農村進步的動力也是保護農村的角色。然而這個模式也很可能因為輕忽經濟因素對於這一代年輕人選擇居住地的影響力,而導致深溝經驗複製的可能性變得很低。

深溝的半農興村經驗是一個仍在進行中的實驗,也許還不能斷言它的成功與否或是未來的模樣,它也有許多還未能處理的問題,例如關鍵的問題是從哪裡找到那麽多願意先進入農村打造平台的賴青松(先驅者)?再者,是否人人都能夠找得到半農以外的X,以及儘管農村裡透過非貨幣經濟所獲得的報酬可能是豐富的,例如以物換物或換工的所獲,但是由貨幣經濟所得到的收入相較於都市中的所得可能還是偏低的,尤其加計機會成本的考量之後。雖然楊文全認為隨著越來越多人移居農村,新興的生活需求勢必會需要在地服務來滿足,因而創造了地方經濟的發展機會,也為另一半的X增加更多的可能,但是目前看來仍有非常多的不確定,有些公共服務仍是缺乏,如果有新生兒的托育需求、或是孩子教育及醫療的需求如何滿足?較低的貨幣收入也讓年輕人生涯規劃上的結婚生子、買房、退休金的關卡都是另一層的挑戰,也更遑論在擁有更多貨幣收入後所能做的其他關乎自我實現的選擇,例如出國旅行,也許這些問題的答案都可以透過降低物質需求與其他期待,但這樣的生活想像可能也距離當代都市長大的年輕人有好一段距離,如此一來,僅依靠對農村的想像和情感能否真的喚回夠多的人選擇半農興村,恐怕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也許正如有機友善的農業和攻擊型出口導向的農業先行都不會是台灣農業的唯一解,而是多元共存的典範一樣,半農興村和先讓農業與農民賺到錢的農村發展模式之爭,也不會有最終的答案,而是各種模式都有在台灣的農村大地上有實驗與發展的機會,最終各自發展出成功的範例而呈現多元並存

全文完

環教資訊類別
相關的行動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