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正中國時報引述本會對農藥殘留標準之說法

您在這裡

作者
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

更正中國時報引述本會對農藥殘留標準之說法

 

今日(21)中國時報報導本會對於政府訂定農藥殘留標準的意見,其中部分內容對於本會說法有明顯的誤解,報載內容:「主婦聯盟行政主任張玉鈴指出,一項作物用多種農藥會產生交互作用,即『雞尾酒效應』,尤其農民多喜歡A+B認為效果強,但選擇不同廠商的產品時,更容易發生相容性問題。她表示,農作物使用『單項』農藥時,就算都不超過容許值,但若以一個人每日攝取到農藥殘留的『總量』來計算,早就已經超過每日容許攝入的安全範圍,國際皆以簡化農藥使用項目的研究,正是因為看到對人體的危害將會超過預期,政策應以農藥減半為目標。」針對上述內容本會澄清如下:

 

雞尾酒效應是加乘作用的效果而非總量超標的概念

本會關注農藥減量議題,過往便持續呼籲政府應重視多種農藥同時使用可能產生的「雞尾酒效應」問題。農藥雞尾酒效應指的是「多重農藥殘留的交互作用」,引述前農委會農業藥物毒物試驗所殘毒管制組組長翁愫慎的說法,多重農藥殘留可能會產生交互作用,主要有兩種結果,一種是「拮抗作用」,1+1<2,兩種農藥交互作用後,對人體影響反而降低;另一種是「協力作用」,也就是1+1>2,現在大家擔心的是協力作用。即使農藥A或農藥B的殘留量都符合法定標準並未超標,但是兩種農藥同時使用時卻可能產生交互作用,讓毒性及對人體的影響產生加乘的效果,本會強調的不是媒體報導所稱的「農藥殘留總量」概念,而是不同藥之間可能對毒性產生的加乘效果,於此特別澄清。亦感謝中國時報記者對於農藥事件的關注與報導。

 

政府不應輕忽農藥的雞尾酒效應

由於目前世界各國在農藥殘留標準制定的評估中,只會考慮單一農藥在所有食物中的合法殘留量不能超過一定的總量,不會評估兩種甚至多種以上農藥同時使用時的效果。因此雞尾酒效應的影響缺乏更細緻的實驗與評估,也難以更細緻的進行討論和溝通,即便是對食品安全特別重視的歐盟,也是近幾年才開始決定對農藥的雞尾酒效應有更進一步的研究,本會持續呼籲政府應注意國際上的相關研究及管制方式,朝向更嚴謹的方式精進農藥標準的評估與使用管理

 

政府應更重視農藥的使用管理

台灣由於身處高溫多濕天災多的環境,原本就有較多的病蟲害,加上氣候變遷可能引發更多非預期的病蟲害,既有用藥也有可能因為抗藥性而失效,目前植病防治的方式與農藥未必能夠解決這些問題,因而增生了農民的用藥需求,本會可以理解並認為政府應積極協助解決農民植病防治的需求,除了在科學證據的支持上評估相關的必須用藥,更應該發展使用農藥以外的防治策略。

去年3月至今許多的食安爭議都源自於農藥問題,政府必須理解,民眾對政府在農藥標準上的質疑,其實是源自於政府長期在農藥的使用上缺乏更好的管理與輔導,包括部份農友未能依照正確的農藥使用方法用藥與停藥,以及部份農藥販售業者販售禁用的農藥或偽劣藥、向農友推銷過量或無效的農藥,這些現象造成即便根據科學證據評估制定出農藥使用的合理標準,實際的用藥情形卻與標準脫節,這些問題造成即使農友有無可避免的用藥需求,民眾還是會質疑政府在標準制訂上為何要開放更多種的農藥。

去年底農委會提出「十年農藥減半」的方向及多項相關策略,並且特別強調「農藥應該是植病防治的最後手段。」既然如此,政府應該更積極地輔導農民正確用藥觀念,發展不使用農藥的植病防治方法並加強推廣,以及讓農藥資材的販售流通有更精確的管理,避免過量及不適當的用藥狀況持續傷害民眾健康及打擊守法農友的信譽,保障消費者及農民的健康安全和權益。

環教資訊類別
相關的行動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