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飲食在台北4——認識在地,學習與大自然和諧共存

您在這裡

作者
李雪彥、王梓淇 / 本會實習生、香港理工大學學生
這次的綠色飲食課程帶一眾學員走到戶外,到元極有機蔬菓耕學農場進行食農教育。元極農場是位於北投區桃源國小上方的坡地,是一片遠離繁囂的生態園地。近年來她們積極推廣食農教育,經常有不同的團體到訪,學習與大自然共處。6月9日,我們有幸跟隨主婦聯盟,與基金會的志工媽媽、合作社社員和其他台灣的大學生,一行廿七人到訪農場。透過參與農場主人薛老師和劉老師安排的園區導賞、午餐製作、手工粿製作和綠食圈地圖的繪製,讓我了解到人與自然界的關係,及在地生產的美好。
 
順應自然、隨遇而安,與大自然和諧共存
首先農場主人——薛老師和劉老師帶領我們了解農場的各個部分和各種植物。元極有機蔬菓耕學農場是以順應自然、隨遇而安的方式去種植農作物,與大自然和諧共存。
 
先來是旁邊的柚子樹,一棵果樹成熟時可以掉下300多個柚子!而且樹齡越高,柚子的水分也會越多;柚子除了能吃,亦可用來作洗碗精,用自然資源取代化學品。另一旁是個生態池,可以從池中看到過山蝦、大肚魚和小魚等不同的動物。當時奇怪為何池水好像渾渾濁濁的,原來是因為土壤合有高嶺土成分,所以池水也變成了乳白色。池上的落葉和乾草更可為柚子樹灌溉,達致補濕和防曬的效果。
 
農場也栽種了魚腥草這種藥用植物,它具有消炎和提升免疫力的功效,保留了前人的農業智慧。這些植物只是隨意種在路旁,讓它們順應季節和氣候自由生長。農場都是以友善自然環境的方式耕作,不使用化學藥劑破壞農地和生態,或人為方法強行改變植物的高度大小,以及避免將其他附生動植物趕盡殺絕。雖然說是農場,卻沒有人工的感覺,而是讓人感覺置身於大自然的一隅。
 
尊重自然,讓細小的有生存空間
  
接著,我們分成五組採摘蔬菜並用之製作午餐。五組需要分別採摘野莧菜、茄子、糯米椒、咸豐草和艾草。採集時有同學問到採摘茄子時有甚麼準則,然後劉老師就說,其實並沒有甚麼特定標準,只有相對性,選取較為肥大的,令細小的有生存空間就可以了。這令我想到現在要求生產標準化的集約式農業,一種是順應自然,一種是人為改造,兩者有著不同的思考模式,形成強烈對比。另外,薛老師和劉老師更提醒在採收茄子和糯米椒時應避免大力搖晃植株,避免對其造成傷害。由此可以看出他們對於大自然的尊重和保護。
 
 
採集後,所有人分工合作共同烹煮自己的成果。學員料理出各式各樣的菜式,包括:炒野莧菜,煮茄子、炒糯米椒、咸豐草肉絲湯、以及艾草煎蛋。這些菜式看似較為樸素和清淡,但味道卻非常新鮮和清新。另外因為每道料理都是學員們親力親為去採集及烹煮,學員就更加捧場了。最後所有菜式都被吃完,沒有任何一點浪費。
 
午飯後,我們就一同來學習製作手工艾草粿和繪製綠食圈地圖。原來艾草有不同的食法和用途,就像剛剛嘗試了煎蛋的,現在嘗試蒸粿的,更可用來洗澡提神。由於薛老師的兒子已經為我們做好事前準備工夫,我們只需搓揉麵團至柔軟,加入餡料包好,然後搓揉成不同的造型,最後放進蒸籠蒸熟就完成了。
 
 
在等待製成品的時間,也進入課程的最後一個部分——課程總結。所有學員一同回顧以往在綠色飲食在台北課程中學到的事。從食材運輸,到食材揀選等,涉及的範圍十分多元及廣泛。最後,寶莉邀請每個學員各自製作一張綠色飲食地圖,標示在家和工作的地方附近有甚麼與低碳飲食概念相關的餐廳、商店等資源,鼓勵學員多留意身邊可以實踐綠色飲食的地方,把課堂知識帶到日常生活。
 
說實話,我們在香港生活的時候,都不太留意附近有沒有甚麼素食餐廳,因為素食在香港並不流行。但聽到志工說台灣有近期200多萬人會吃素,更聽到同學的分享知道素食原來可以有漢堡、滷味、包子、甚至泰式、意式和法式料理那麼多元化,及後我都希望可以在台灣甚至回港後嘗試更多!
 
反思:我們不只能當一個消費者
這趟台灣實習之旅,尤其是次的農場參訪,都令我明白到地產地銷的重要性。一般來說,我們只是一個消費者,走進市場隨便地挑選想吃的食物,沒有特別關注栽種過程與方式,亦不關心食材的挑選,更別說是環境的議題。若這個情況持續下去,像元極有機蔬菓耕學農場這類有機農場,沒有得到市民的支持、持續被忽略,或許有一天就會被工業化農業所取代。這些經驗強化我與食物的連結,讓我的眼光不再只局限於餐桌上的菜式,更多的是食物來源、生產方式、農村與環境等。這些議題需要獲得更廣泛的關注,才能夠為食物及環境把關。
 
其實台灣政府以及聯盟等團體都在這方面作出了很多努力,支持在地的生產者。然而回到香港,自經濟起飛並逐漸依賴金融業等第三產業後,農業在香港己經式微,農民的耕作技術更是在香港的主流經濟下被貶值和排斥。人們無論是吃的,穿的,以及能源使用都需要由外國進口,並非可持續的生活方式。不過,在民間已有社區作出回應,例如天水圍地區組織「天姿作圍」,一班婦女重新運用被社會貶值的技能,自己生產作物,製作醃製醬料,並運用社區貨幣共同買賣以打造社區經濟,拒絕財團壟斷。若然香港政府和市民都可以關注在地生產,並思考如何實踐,這些民間組織定必可以遍地開花。
 
環教資訊類別
相關的行動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