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核不能養綠,更會扼殺綠能

您在這裡

作者
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

以核不能養綠,更會扼殺綠能

最近也許您有注意到,在火車站或捷運站附近出現一批志工,高喊著「以核養綠」,積極地向路人遊說,希望他們簽下一份公投連署書,這是支持核電的勢力,包括中華民國核能學會、核能流言終結者等,為了阻擋非核家園的進程,所發起的全國性公投連署行動。他們甚至找到了前總統馬英九及前行政院長江宜樺出來為其公投背書宣傳,還找到一位據說曾經反核,現在則改變立場支持核電的前台大醫院副院長王明鉅醫師,極力地為核電說盡好話,以及批判非核家園和目前政府大力推廣的綠能政策。在本文完成時,它們據說已經募集到31萬份連署書送交中選會,如無意外應可通過第二階段的公投連署,在年底大選成為公投案。這次擁核方為了保住台灣核電未來的發展,即便是使出各種近乎詐騙的話術、造謠和抹黑,都要達成目的,本文將針對「以核養綠」公投的行動與話術澄清與駁斥。

 

沒有養綠的詐騙公投

首先,公投主文裡完全沒談到綠能兩字,公投主文是,「你是否同意:廢除電業法第95條第1項,即廢除『核能發電設備應於中華民國一百十四年以前,全部停止運轉。』之條文?」,因此這個公投通過的直接效果只有一個,就是電業法95-1的條文被廢掉,至於要怎麼養綠,公投內容完全沒有負起責任地探討這件事。公投發起團隊因此有了另一個說法,那就是核能就是綠能,因為核能在發電過程中不會產生碳排放,是對生態環境影響最小的發電方式。這種故意曲解以及挑戰世界對綠能定義的作法,更是讓人震驚,世界上討論的綠色能源,即再生能源,是指發電原料可以再生的能源,如:水力、風力、太陽能、地熱等。而核能的來源是鈾礦,蘊藏量有限,絕非可持續的再生能源,同時核電在前端核燃料提煉與鈾礦開採,以及後端處理核廢料的過程中,同樣都會有碳排與環境污染,實在難稱得上是綠能。然而即便擱置核能是否為綠能的爭議,在語意上如果核能自己就是綠能,那又為什麼需要核能自己養自己這種邏輯不通的說法?其實這正是擁核方在玩弄的文字騙局,故意利用「綠能」這個一般大眾已經有約定俗成的概念,知道是指涉再生能源的詞來混水摸魚,講坦白的就是想吃綠能的豆腐,如同隨便拿支雜牌手機上面貼個蘋果就要拿來賣人,還騙人說這是還沒上市的次世代Iphone一樣。

 

核電從來不能養綠能,只會扼殺綠能

如果核電能夠養綠的話,那2014年以前核一二三所有機組滿載發電時,台灣的太陽能跟風能發展得好嗎?從台電統計歷年太陽光電累計設置裝置的資料來看[1],2016年底的太陽光電裝置容量為931.2MW,而2018年7月的太陽光電裝置容量為1911.6MW,民進黨政府上任2年多新增設的太陽光電裝置容量就多了980.4MW,超越國民黨政府執政8年太陽光電設置總量,而且這還是將2016年5月20日後新增的量算在國民黨任期內的結果。如果核電可以養綠能,為什麼核電機組滿載時綠電的發展有限,而核電陸續停機後的綠電反而得以迅速發展?其實就是當國家的能源政策是以傳統的燃煤與核能等基載電力為主時,在這個邏輯下,能夠幾乎全天候運轉的燃煤核能成為電力主要結構,當然沒有再生能源的需求,甚至當再生能源發電量增加或減少時,燃煤和核能反而不容易在短時間內配合再生能源發電量升降載,顯見兩種能源在先天上並不存在互補的條件。獨尊核煤基載的邏輯裡,再生能源就是可有可無的花瓶和丑角,然而現在全球在大力推動的能源轉型,卻幾乎都是把再生能源放到能源政策的核心,讓其他能夠配合再生能源快速升降載的發電方式為輔助,例如天然氣,而像核電和燃煤這種難以迅速升降載的電力,先天上就跟再生能源重視彈性的特質無法互補,因此當我們越依賴核電與燃煤時,其實就不可能有誘因大力發展再生能源。

 

綠能發展靠的是民間參與和政策支持

推綠能需要的是民眾參與和政策的支持與堅持,有民眾參與才能夠避免用錯誤的方式推動綠電,像是破壞生態、侵占農地漁塭埤塘的方式。而有政策的支持與堅持則是移除行政程序的障礙、提供財務誘因和補助等重要推力。2016年民進黨政府上任以來,綠電快速成長的動力正是來自這兩個原因,當然目前政策的確有錯誤或成效待改進的部分,例如至今仍堅持第三天然氣接收站一定要蓋在桃園大潭,還有堅持要蓋深澳燃煤電廠就是明顯的錯誤,但是也不能抹煞政策支持與民間參與促成這兩年風機和太陽能快速成長的效果,未來也唯有持續加強這兩方面,才能讓能源轉型的路上走得更順遂。

 

沒核電也不會缺電

擁核方總是捕風捉影地暗示,沒有核電就會造成缺電,但是如果看看台電從今年6月到9月這段每年用電尖峰的供電狀況[2],每天的備轉容量都是在6%以上,6%是什麼概念?如果用歷史紀錄的用電量是36771MW,6%的備轉容量大約在2206MW,而現在最大的兩部發電機組是核二廠的一號及二號機,兩部加起來是1970MW,這代表6%備轉可以承擔電力系統內最大的兩部機組同時無法供電時的風險,那會不會有更多機組同時無法供電?當然也是有可能,不過風險多高?又值不值得為了這個風險繼續增加備轉?要增加到多少?增加備轉就是增加現在沒有用到的電,這些同樣是要花成本的,更重要的是未來幾年預計有更多的發電機組更新上線,供電只會越來越穩定,備轉容量將能夠達到10%以上,可以說,我們已經離缺電的陰影越來越遠了,而且越來越不需要核電。至於擁核方常常提到的815大停電,事實上815大停電就算發生在有核電的情境下也未必就能不停電,因為當電力系統在很短的時間內,失去近12%的電力,除非有能夠非常快速升降載的發電,例如非常大量的水力發電,立刻能夠補足用電缺口,不然還是會停電的。[3]

 

核電不是解決空污的答案

擁核方創造出了「用肺發電」這個詞,暗示非核家園政策帶來嚴重的空污,這個說法並不正確,國內研究空污的權威莊秉潔老師整理環保署2007到2017年年平均pm2.5資料的趨勢變化,有趣的現象是,在2014年以前核一二三所有機組全開的年代,空污還比較嚴重[4]。本來幾乎不會造成空污的核電,為什麼停機之後反而空污有所緩解?其實造成空污的因素除了能源之外,還包括了各種燃煤鍋爐和工廠,以及包括各種汽柴油動力的交通工具等移動污染源,即便在能源層面,造成空污的主因也是近40%的燃煤發電,而這10年核電的占比最高在20%左右,目前更已降至10%,因此核電的增減對於空污的影響其實十分微小,要解決空污,應該是多管齊下地採行能有效降低空污量的政策,包括交通工具、工廠排污與提升能源效率等層面,在能源層面上則是盡量降低燃煤發電量,而減煤的方式也很多元,包括發展再生能源與用燃氣替換掉燃煤,核電並不是減煤後唯一的答案。此外,擁核方一直沒有提出能源配比的藍圖,但是公投發起團隊的代言人前總統馬英九,日前就提出他理想中的台灣能源配比是綠能10%、核能20%、天然氣30%、燃煤40%[5],這可比非核家園規劃的核能0%、綠能20%、天然氣50%、燃煤30%,燃煤量還要再多10%,如果這是擁核方規劃的理想能源配比,那它們要的未來是又核又煤,為台灣製造更多的空污和無法處理的核廢料。

 

核廢料處置依舊難解

核廢料是目前所有發電方式中最難以處理的廢棄物,目前的科學技術無法降低其輻射強度,最終處置的辦法是讓其永久隔離於生物圈,在地層300到1000公尺做深層掩埋,但台灣地狹人稠,高放射性廢料的選址、興建、保存材質與方式都仍待解決,更遑論民眾的意願問題,目前全球還沒有任何一座成功啟用的高放射性核廢料處置場。即使是低放射性廢料也需時三百年,台灣至今尚未找到適合且在地居民願意接受的低放射性核廢場址,只能暫存於核電廠區與蘭嶼暫時儲存場。而擁核方時常以「核廢料可以處理」、「核廢料很安全」這種避重就輕的說法,貶抑拒絕核廢料放在家園附近的人民是無知理盲,卻忘了即便要在住家附近設置垃圾場,當地居民也有拒絕的權利。核廢料處置設施的規劃只能盡力做到降低風險,並且說服選址廠周遭居民以獲致同意,才是處理核廢料的正道。而擁核方常提出的核廢料送國外再處理、提煉技術,其成本非常高昂,台灣目前也沒有可使用此種再生燃料的反應爐,且提煉後仍然會產出高放射性廢料,對核廢減量效果有限,最終仍然要運回台灣自行處理,因此大多數國家並不使用。

 

為了綠能,向核電說不

2017年電業法修訂了非核家園條款,近日核四燃料棒開始逐批運出台灣,年底核一廠就要啟動除役工作,同時離岸風電、太陽光電都在迅速地發展中,非核減煤能源轉型的腳步不應該被少數的核電利益集團給拖延,面對空污、減碳,真正屬於未來的答案是綠能,不是應該被淘汰的核能,若以核擋綠公投成案,11月24日投票日,請您記得回家投下不同意票,為了綠能,向核電說不。




[1] 台電歷年太陽光電累計裝置容量http://bit.ly/2NGzbyo

[2] 台電107年度每日尖峰備轉容量曲線資料http://bit.ly/2NFjzLN

[3] 泛科學Pan Sci《815全台大停電,你搞清楚發生什麼事了嗎?》https://pansci.asia/archives/146001

[4] 不用核電=空污增加?破解迷思Q&A https://e-info.org.tw/node/212765

[5] 自由時報《該恢復核四發電? 馬英九:蔡政府能源轉換是「棄馬找馬」》http://news.ltn.com.tw/news/politics/breakingnews/2454287

 

環教資訊類別
相關的行動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