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上的「新大陸」:塑膠濃湯

您在這裡

作者
徐沛然(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秘書)


巨大的海洋垃圾帶(圖片來源:〈垃圾濃湯〉)


西元1997年,帆船選手Charles Moore在比賽中意外穿越了北太平洋環流系統。北太平洋環流系統中央,是海流緩慢的區域,通常船隻不會經過。當Charles Moore經過此地時,他發現了一塊由各種漂浮的垃圾所構成的巨大區塊:從北緯135度,西經155度,到北緯35度,西經42度。約有兩個美國面積大小。Charles Moore當年足足航行了7天才脫離,後人稱這塊區域為「塑膠濃湯」。



航行於塑膠濃湯海面上。(圖片來源:〈垃圾濃湯〉)


全球每年生產塑膠製品約1.4億公噸,而塑膠製品需要大約四百年的時間才能被自然分解。以塑膠類製品為主的龐大垃圾群,透過洋流群聚在一起,形成懸浮狀的濃稠垃圾堆。其中,有80%的海洋垃圾都來自於陸地。以地中海為例,每立方公尺的海水即包含33種垃圾。這些垃圾造成海洋生態的浩劫。



死亡的海鳥,腹中充滿各種人類所製造的垃圾。(圖片來源:〈垃圾濃湯〉)


科學家預估近半數海鳥種類、所有的海龜種類,以及22種海洋哺乳類均遭受塑膠廢棄物的危害,或因此致命,不管是經由攝食,或是在塑膠垃圾分解成微小碎末之前遭到纏繞與勒斃。據另外的統計指出,每年全球有一百萬隻海鳥因為垃圾而死。



就連居住於3千至4千公尺深海的梵氏長角鮟鱇魚,肚子裡面都有塑膠袋。。(圖片來源:〈垃圾濃湯〉)
 


海洋垃圾對人類健康同樣會構成危害,當塑膠垃圾變成小碎片被海洋生物吞食,塑化物有毒成份在生物體內不斷積累;而充當塑膠原料的小膠粒更是每年數以億計的速度流入海洋。塑膠垃圾會「像海綿般吸收碳氫化合物及DDT殺蟲劑」等人造化學毒素,輾轉進入動物體內,最終出現在人們的餐桌上。


雖然現在已經有由美國海洋遠航研究機構(Ocean Voyages Institute)所提出的「海星項目」(Project Kaisei),設定希望能在此區域移除至少四十噸的飄流廢棄物,但這不過只是杯水車薪。最根本能夠防堵垃圾濃湯不斷擴大的方式,仍然是從生產下手:減少使用塑膠材料,並管制垃圾去向。


然而,這並不容易,在可預見的將來,這塊海上塑膠濃湯的面積仍會持續擴大,直到人們真正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為止,希望一切不會太遲。



蔚藍的海洋中浮滿垃圾,看來格外諷刺。(圖片來源:cesarharada.com


 


參考資料:


環教資訊類別
相關的行動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