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生活能力的開創者/農村綠學苑培訓營-台中|高雄|台東場

您在這裡

作者
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

農村綠學苑培訓營巡迴全台,在台中、高雄與台東場次,邀請主婦聯盟台中分會會長張明純擔任講師,主講「綠色生活能力的開創者」與「綠色農村的循環理念」二大主題。明純講師認為「減塑」是綠色生活能力其中一環,也是每個人都可以在生活中實踐,而且也是農村要邁向更綠色環保不可缺少的行動,本篇先分享明純講師介紹塑膠分類以及塑膠的危害與風險,還有為何他認為「減塑」是綠色生活能力。


<張明純講師>

 


塑膠無所不在

再切入正題前,明純講師請學員們分組找出現場身邊有的塑膠製品10種或20種皆可,找到找滿就舉手,經過1-2分鐘就有人舉手,5分鐘左右所有組別都已經完成任務,從活動提供的名牌套到手機充電線,從身上穿的衣物鞋子到皮夾中的信用卡,每一組都能輕易找到超過20種不同類別的塑膠製品,塑膠充斥每個人的身上與生活中。


<高雄場(左)與台東場(右)學員分享身邊的塑膠製品>

不管如何避免,總是會與塑膠接觸,明純講師以安全帽為例,如果你騎車或給人在,一定要戴安全帽,而安全帽內襯的發泡材質就是6號塑膠,也就是保麗龍,實在是很難不接觸塑膠、不發生關係。明純講師邀請現場幾位學員分享對塑膠的看法,厭惡的人說因為會製造恨多垃圾、有塑化劑、無法分解環境影響大等,但是也有覺得塑膠不錯、喜歡的人表示因為塑膠很方便、很輕,而且成本低,使拉近貧富之間距離,是人人都用得起的材料,還有一大部分的認為是又愛又恨或有利有弊。明純講師說這是個塑膠材質充斥的年代,我們已經無法避免,不管塑膠是帶來方便還是污染,我們要做的事去認識,做出更好的選擇。

塑膠無法避免,但可以減量

塑膠問世約莫100年,在1907首次被化學家使用,在1911年「Plastic」才被收錄進辭典中,也就代表我們現在生活中使用的物品,絕大部分在20世紀之前沒有,例如手機、電腦、化學肥料等,而且這些都和石油相關,沒有石油就沒有塑膠,塑膠的原料就是石油裂解後的氣體產物(乙烯、丙烯),而且回收塑膠更和石油價格息息相關,如果石油價格高,回收意願就高,反之就低。

在塑膠還沒問世或普及的年代,其實大部分都是用天然的材質,例如植物(葉子、樹酯、樹膠、草繩、棉麻)、礦物(矽-玻璃、陶器)等材料,但是我們還有可能重回已往嗎?明純老師分享了一張嬰兒加護病房的照片,來說明這個問題。

新生兒插管的管線與點滴袋等,都是塑膠製品,為何不是其他材質呢?因為塑膠有可塑性與質輕的特性,明純講師表示其實塑膠是醫療進步、新生兒存活率提高的關鍵之一,曾經三、四十年前,也是有用玻璃針筒,但是在當時消毒不確實,反而造成台灣農村地區C肝的傳染,現在醫療界大量使用拋棄式的塑膠器材,一方面是因為塑膠便宜、可塑性高且耐衝擊,相較於玻璃易破與金屬材質過於堅硬來說,塑膠更有利於醫療器材的發展,更重要的就是拋棄式能避免交叉感染,是公共衛生的考量。

此外,現在也是一個電力依賴的年代,塑膠的絕緣特性,因此幾乎所有電器都會使用到塑膠來絕緣,無法避開。明純老師整理了五個塑膠的特性:質輕、便宜、耐衝擊、可塑性、絕緣,綜合分析現在的生活型態後,例如使用各種卡(健保卡、信用卡等)、使用電器等,他說我們可能已經沒有辦法回到沒有塑膠的時代,因此既然已經無法避免,就要好好認識塑膠到底怎麼一回事、好好的選擇;此外,明純講師也提到塑膠產業就是石油化學工業的一環,石化業是高污染的工業,如果繼續大量使用塑膠,就是在支持發展高污染的產業,所以不僅要選擇,還要減量使用,才是綠色生活。

塑膠分類1~7

明純講師蒐集各種塑膠製品,並請學員分組帶二~三種,這些產品種類包含1~7號,塑膠分類號碼是美國塑膠工業協會於1988年所發展出來的國際通用辨識號碼,每一種都有不同的特性(耐熱溫度、可塑性等),但總的來說塑膠其實有一大罩門就是怕熱,此外還有些怕酸或怕油。


<台中場(左)與台東場(右)學員選擇塑膠製品回去觀察>

明純講師分享各類塑膠產品的特性與使用重點。編號1為PET,為使用量最多的塑膠,也就是寶特瓶的原料,耐熱僅40度,因此不能裝熱水/溫水,陽光曝曬後的瓶裝水也建議不要飲用,會有一些物質釋出,也不建議重複使用多次;2號與4號都是聚乙烯類,前者為高密度聚乙烯,特性為白色,耐熱溫度為70度;3號是PVC聚氯乙烯,在食品容器使用有較嚴格規定,但很多其他文具、玩具或日用品多為此類,會加入塑化劑增加延展性或其他特性,其他類塑膠沒有加,以前常用於保鮮膜,加熱後塑化劑會釋出,就會呈現硬化脆化,而且現在台灣垃圾含水量高,因此導致爐溫不夠,燃燒PVC就容易產生戴奧辛。

5號塑膠為PP聚丙烯,耐熱溫度為90-120,是塑膠中相對安全的一種,但明純講師還是不鼓勵裝熱的,畢竟塑膠大多是怕熱,而且如果有印製圖案或染色等,遇熱也會釋出物質;6號為PS聚苯乙烯,養樂多瓶與保麗龍都是此類,保麗龍是加了發泡劑,此類怕熱、怕油又怕酸,耐熱溫度約70-80度,而且苯乙烯是致癌物質,燃燒也易產生戴奧辛,曾經發生使用6號杯蓋的手搖飲料裝金桔檸檬而發生融化事件,特別怕含有異戊二烯的成熟柑橘類等,容易破壞聚苯乙烯結構,現在禁止使用6號做為就口杯蓋。

7號塑膠是綜合類別,不是1~6類就會歸類在7類,常見的有PA、PVA、PLA、PC等塑膠,其中PLA原料來自大豆/玉米等農作物,可能造成更多肥料、農藥、基改種子的使用;PC材質強調不含雙酚A(環境賀爾蒙的一種),但會使用雙酚B,目前沒有科學證據說B是環境賀爾蒙或有害。對於塑膠有害無害的態度,在美國的規範認為因為還未被證實有害,都視為無害,而在歐盟則是採取因為還未被證實無害,都視為有害。明純講師個人認為還未確定之前,都採取保守的態度。

基本上塑膠有刮痕就會釋出物質,生產後就會開始劣化釋出毒害物,只是劣化程度快慢不一,與保存環境與使用方式有關,釋出物質多是慢性傷害的環境賀爾蒙類,最易影響影響生殖系統與兒童發展,也可能出現無法掌握的致病因素。生活中已經無法避免使用塑膠,如要在飲食方面使用,明純老師建議避免1、3、6號,略好的是2、4,相對較好是5號PP(不軟,無法加塑化劑)。

最後,明純老師也留下一些時間,幫大家解答各種生活上塑膠的疑惑,並邀請學員發想如何在生活/工作中減塑,為自己、家人、社會與環境開創綠色生活能力,大家都積極的提出替代與減量的方法,例如:自備容器購物、自煮減少外食、活動不提供杯水/瓶裝水等,從小地方開始改變,明純講師也鼓勵大家能將這樣的概念分享給更多人,讓一些大型活動,如競選、馬拉松等,都能做到減量。

 

 

環教資訊類別
相關的行動議題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