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農村的循環理念/農村綠學苑培訓營-台中|高雄|台東場

您在這裡

作者
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

農村綠學苑培訓營巡迴全台,在台中、高雄與臺東場次,邀請主婦聯盟台中分會會長張明純擔任講師,主講「綠色生活能力的開創者」與「綠色農村的循環理念」二大主題。明純講師分享了減塑為實踐綠色生活的重要方法之一,緊接著下一堂課程就從農村與農業生產過程中來看塑膠污染問題,分享如何在農村食見循環理念的方法,最後安排農會夥伴一起討論並構思一場能夠實踐綠色環保、在地循環的活動。


現代農業生產,不管是慣行方式,還是有機、生態或自然農法等友善環境的操作方式,大多數已經離不開農藥、肥料、各種塑膠與非塑膠的資材輔助,只是各種農法使用的頻率與種類不同。延續減塑議題,明純老師請農會夥伴思考農村有哪些塑膠使用過量問題。

從塑膠布到堆肥覆蓋

首先,明純講師點出塑膠布的使用,現在為了方便管理雜草,許多農家會使用塑膠布覆蓋畦面,可以有效抑制雜草生長,讓田間操作更便利,但是清理使用過的塑膠布卻非常困難,泥土與植物跟塑膠布混雜一起,很難完全分離,因此有些人會將其棄置在田裡或在田間燒掉,有些會給垃圾車清運;不過因為在戶外風吹日曬雨淋,塑膠會破碎劣化,所以無論如何清理,只要有使用過塑膠布的地方,就能在田間找到塑膠碎片,更甚可以再土壤中檢驗出塑膠微粒。

除了造成土壤塑膠殘留之外,明純講師表示其實塑膠布容易造成淺根現象,覆改使得水分蒸散會被阻隔在土壤表面,使得根系在表面浮長,反而不利於作物生長;而且因為塑膠覆改,使得氣體、水分交換困難,就像把土壤悶在塑膠之下,會使土壤中原本助於土壤培育與根系生長的微生物們無法生存,大大破壞土壤生態系,打破土壤中生物與物質循環平衡,因此使得土壤更劣化,可能需要更多外來資材來輔助作物生長。

那麼該如何抑制雜草呢?現場學員分享了使用稻草、稻殼等農業廢棄資材做覆蓋,而明純老師則分享了堆肥覆蓋法,利用堆肥覆蓋不僅可以減少/減緩雜草生長,還可以保濕、防止土壤流失、增加有機質。她實際帶領台中教育大學學生在屋頂菜園種菜,並製作落葉堆肥來覆蓋菜圃,先帶同學們認識土壤與生在在其中的小生物,在實際操作堆肥與種菜。過程中,會請同學自行收集生廚餘,有一次和附近飲料店收很多檸檬果皮、茶葉,經過充分發酵的堆肥,味道非常的香,透過課程與實作,也讓同學對土壤大大改觀,也了解更友善、減塑的農業方法。

農業哪裡還有「塑」?

有時候在都市陽台或街邊,會看到使用保麗龍箱在種菜或花,甚至製作廚餘堆肥,明純老師不建議大家使用這種方式,因為土壤堆肥都偏酸,容易使保麗龍劣化,而且劣化釋出的物質,目前也沒有研究證實植物不會吸收。

此外,塑膠肥料袋、農藥瓶罐等,都是農業生產常見的塑膠廢棄物,明純老師認為農藥瓶罐隨意丟棄是很嚴重問題,不僅是塑膠垃圾,還有化學藥劑外洩風險,因此持續推廣農藥瓶罐分類回收,要至特定的回收點處理才行,再者期待能有減少/無使用農藥的替代方案,如有機農業、友善農業、自然農法等,讓農村生活與生產環境的健康風險能夠降低,畢竟這些毒化物質,不管是塑膠劣化還是藥劑殘留,透過農產品與水域環境,經過人類飲食,再加上自然循環與生物放大效應,其實受害的不僅是人類,而是地球上所有的生命。

一起共好的環境

經過分享案例,接著明純老師安排小組討論與分享時間,討論在農村中有哪些活動會用到大量的一次性用品、後續處理會遇到那些問題,最後要請各組設計設計一套沒有一次用品的活動規劃,並分享從報名到活動執行的過程中,需要哪些配套作法搭配執行。


<台中場(左)與高雄場(右)小組討論>

經過將近一小時的討論時間,各組熱烈分享彼此的經驗。會出現大量一次性用品的活動,許多組都提到了農民節與產業展售等大型活動,免洗餐具、裝飾花籃、布置布條旗幟、寶特瓶/杯水、文宣品等,常常辦完後還要花1~2小時清理環境,明純講師回應到,其實可以試著改變參與者,一起減塑,她分享主婦聯盟台中分會與馬鳴國小合作減塑園遊會的經驗,可以透過事前溝通與宣導,並想出配套方案,例如餐具租借、使用植物葉子為容器等,盡可能減少一次性垃圾,園遊會當天只花了半小時不到就收拾好。各場次的學員,都有人回應願意改變與分享如何在農會活動中減塑作法。台中場時南投的夥伴也分享他們信義鄉舉辦的千人野餐,透過宣導就做到請大家垃圾不落地,將垃圾自己帶回去,非常成功。


<高雄場(左)與台中場(右)學員上台分享討論內容與活動方案>

各場次也都有多組提到農會辦理的研習、課程等活動,都會需要印製講義、提供便當等造成資源的消耗,在台中有人說可以發展線上簽到,高雄場有人說可以提供講義線上下載,而台東場的夥伴則提出,不如將課程錄影,發展線上授課,而本會在台中場提供鐵盒便當、高雄、台東場午餐用打菜方式,各地夥伴也都表示如果經費與場地允許,大家也願意多多嘗試,減少一次性便當盒的用餐形式。

各組分享的活動方案,也非常精彩。在台中場,剛好是中秋節前夕,於是組別挑戰中秋節烤肉活動,從報名無紙化,並請參加者自備餐具與打包容器,到採買食材與木炭時要用大包裝,減少小包裝垃圾,當天再用容器分裝,不使用竹籤直接方烤架與準備鐵盤烤,飲料也是泡大桶,自備杯子取用,如有廚餘會做堆肥、如有蚵殼、蛤蜊殼可以放在花圃做裝飾。最後,大朋友小朋友一起清潔容器。另外一組,則是中秋月餅研習,強調使用在地食材,也請參與者自備容器,減少一次性用品使用。


<台東場學員與張明純講師討論活動方案(左)與上台分享後合影(右)>

高雄場的夥伴也發揮在地特色,有一組學員提到將舉辦結合原住民文化體驗的農村之旅,不僅可以將原住民飲食當中利用大自然的元素放入,包含野外採集食材、就地取材製作杯碗,也認識很多植物材料可以用於生活中,減少一次性塑膠使用。另外有一組分享社區高齡者共食活動,在活動宣傳時,就採用廣播,提醒大家自備餐具,當天請大家步行或安排共乘,食材多選用在地。

最後,在每一場次的分享結束時,明純老師也請大家要多多思考,在農村、社區與農會裡,要執行這些綠色循環的活動方式,會遇到哪些困難,並要如何因應,例如:總是有人忘記自備餐具、有人覺得免洗餐具比較乾淨,大家要記得提供配套方案,並告訴參與者一起執行這些綠色行動背後的意義,不僅能保護自己的健康,也是為環境的健康盡一份心力。期待農會推廣夥伴將研營行所學實踐在自家農會與生活,未來能有更多綠色循環的活動在台灣各個農村角落被落實。

 

環教資訊類別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