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反對基改作物?-談基改作物與無基改農區(上)

您在這裡

作者
陳思穎/綠色陣線協會

科學家和企業家說,基改作物是增加產量、抗病蟲害、抗除草劑、解決糧荒的良藥;然而,過去自然界中從未出現這樣跨越物種藩籬的新作物,如今大肆種 植,對生態、人體健康造成的危害究竟多嚴重,誰也不能打包票。單一基因,不僅威脅生物多樣性,更讓原本維繫遺傳資源多樣性的傳統農民受到專利權的威脅。 「無基改農區」的設立,便是要把關食品安全、生態、農民智慧與權利,推動台灣農業的永續性。

今年的十一月底,銀川永續農場、主婦聯 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台灣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與綠色陣線協會共同宣誓銀川米的產區為台灣第一個「無基改農區」。這也代表了我們的農業在生態上的角色又前 進一步;除了有機的耕作過程外,也能保障種子來源的安全,即須確認種子為非基改種子。

究竟什麼是基因改造?簡言之,基因改造生物 (GMO,Genetically ModifiedOrganism)是經過基因工程的方法,將其他生物體的遺傳物質轉殖到接受者生物體上的技術;能夠穩定地表現該外來遺傳物質的接受者生 物體。目前的基改生物以作物最多,而人類已經廣泛種植這種全新的作物。就作物栽培面積而言,大豆、玉米、棉花、油菜等四種作物幾乎佔了全球基改植物種植面 積的99.9%,所轉殖的基因則主要分成兩大類,抗除草劑與抗病蟲害。而目前為因應全球暖化趨勢,科學家和種子、農化企業(兩者常為同一公司)已開始研發 各種抗逆境(如抗旱、抗洪水、抗鹽)的作物種子;他們說,以後氣候將越來越極端,必須種植抗逆境的作物,才能解決糧食問題。

基改作物的風險

基改作物的癥結在於自然界中未曾出現過如此跨越生物藩籬的經驗;一株基改作物,其基因可能傳播到未知的生物,故目前仍無法確定生態上會造成多廣泛的影響。

無 論是抗蟲、抗除草劑,或增加產量、增加營養,都是研發基改技術的大企業鼓吹現代化「單一作物」的論點。以過往經驗來看,該種植方式已經嚴重影響生物多樣 性,導致作物無法抵抗新蟲害、病源菌或其他的環境變化,且因基因多樣性喪失,嚴重影響調節及恢復能力。如同綠色革命鼓吹的單一作物種植,聲稱農藥是萬靈 丹;但是農藥使用量增加,至今仍舊沒出現不用再為病蟲害煩惱的案例,結果是作物容易受到新的病蟲害衝擊,而害蟲們很快地出現抗藥性。

農耕過 程中,雜草常常被視為難解決的問題。為了移除麻煩的雜草,農化企業便發明了除草劑,雖然耕作時可以省去人力,但是也不難想像這樣的除草劑會有多高的毒性; 最著名的案例是越戰期間,美國為了讓越共無所遁形,甚至大量噴灑造成戴奧辛污染的橙劑,使熱帶雨林的樹葉迅速掉下。高毒性的除草劑,也會損害作物,抗除草 劑的基改種子因此而生;意思是從此以後農民可以濫用除草劑,最後導致土壤、水質污染,植物多樣性降低,而誰也不能保證農產品不會有除草劑的殘留。

大 自然的法則實際上也不會使大量除草劑解決雜草叢生的問題,因為不斷使用同一種除草劑是加速雜草產生抗藥性的速度,如農企業孟山都(Monsanto)出產 有名的除草劑Roundup(中文名為年年春),同時推銷抗該除草劑的種子Roundup Ready。大量種植Roundup Ready的基改大豆、玉米、棉花,農民便增加使用Roundup,已造成至少兩種雜草具抗藥性。一旦孟山都抬高Roundup的售價,便可賺進大把鈔 票。

抗除草劑的基因亦產生基因漂流,植物多樣性受到波及。如丹麥科學家發現抗除草劑的油菜基因轉移到雜草,導致雜草變得無法控制。抗蟲害的基改作物同樣 對生態造成衝擊;大量種植抗蟲害的Bt作物(即植入蘇力菌的基改作物)也讓害蟲產生抗藥性。害蟲不過佔一小部份,這些Bt作物的毒素反倒讓其他非目標害蟲 死亡或生長速度減緩。甚至一種被廣泛種植的基改玉米可能危及水域生態,因該基改玉米的花粉與植物碎片均帶毒性,一旦流入農田附近的河川,會對水生昆蟲石蠶 蛾造成傷害,使魚類及兩棲類的食物來源減少。

關於基改作物與人體健康的研究,更有許多不為人知的一面。先前已有研究顯示一般消費的 基改馬鈴薯對老鼠的器官和免疫系統造成傷害,孟山都下令終止該研究。儘管如此,今年一項動物實驗仍發現,用美國孟山都公司研發的抗除草劑基改玉米 NK603與抗蟲基改玉米MON810的雜交品種餵食老鼠,會導致老鼠生殖能力下降。未待證據鑿確,早在2003年,該基改玉米在阿根廷、日本、菲律賓和 南非等國家即通過生物安全審核,餵食雞隻。

到現在,孟山都仍堅稱不能將動物身上的實驗結果直接比照對人體的影響;但是若不防禦在先,屆時後果將不堪設想。

(下期待續)

原文刊載於主婦聯盟231期會訊(2009.2.1)

環教資訊類別
相關的行動議題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