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鏡相]生之蛹-訪談發起人徐慎恕、王保子

您在這裡

作者
陳裕琪/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

 

楔子
 
25年前當她們都還年輕時,她們為台灣種下一株小幼苗。如今這幼苗已經長成大樹,開枝散葉,從不同角度,用不同角色關懷社會、環境、教育。
 
此文於2011年12月20日由筆者訪問主婦聯盟發起人代表徐慎恕(又名謝百合)和王保子。由她們口中為我們道出,在那紛亂的社會環境下,一群充滿熱情的主婦如何胼手胝足開創「主婦聯盟」?其中又有哪些不為人知、饒富趣味的舊聞?
 
投入社會運動
 
1986年學者張國龍、徐慎恕夫妻邀集柴松林、馬以工、詹益宏、張福淙、馮瓚華、林信和、李豐和李慶榮、李雅卿和唐光華夫妻、楊憲宏等人(後來的楊渡、李疾)在台大長興街宿舍聚會,共商如何以所學專業,為犧牲在經濟發展口號下的台灣環境發聲。當時即決定成立「新環境雜誌社」。
 
之後陸續開了幾次籌備會、發刊及發起反核電說明會。其間並沒有專任秘書,徐慎恕成了張國龍及這個雜誌社的特助,安排開會據點,並作會議紀錄。後來,張國龍和徐慎恕去了美國,他們帶著只發行一期的雜誌到美國招兵買馬,後來的反核大將高成炎教授就是那時被感召。直到她們夫妻返國;才發行第二期,也展開更積極的業務。
 
徐慎恕說,作為家庭主婦又受過高等教育,一方面我們很享受做為太太的角色,另一方面也想滿足自我價值的實現。她回憶,當時既是張國龍的太太,也是他的特助。「專家們」以社會良心為名,創辦雜誌,發出另類聲音,提出反向思考。但這樣還沒成形的NGO不能沒有人做行政工作;能幹的慎恕張羅一切幕後工作。
 
「雜誌社發行到第10期(當時辦公室已經在臨沂街),我提議成立一個婦女的志工組織來支援這團體。」 慎恕說:「因為學者專家們只是討論議題、發表言論,那不是真正的行動力。」搞社會運動就得要有實際的行動,要動員人的組織。於是,她陸續找來同是台大教授夫人的王昭美、游靜如及一起參與婦女新知的暢曉雁等人。爾後透過昭美,認識王保子(來自日本的保子後透過閱讀整理日本婦女環保組織的經驗,提供了莫大協助)。
 
創建
 
「她們是一群菁英女性!」曾經參與婦女新知的慎恕說起80年代興起,倡議女權運動的主流團體。雖說是倡導男女平權、關懷弱勢女性,但慎恕就是與這群學者型女性專家格格不入。「常常是,她們去演講,我們去掃廁所…… 」
 
被界定為家庭主婦的慎恕與一群婦女友人有深深的被排擠感,感受其中仍存在著「階級意識」。
 
幸好此時的號召幾乎是一呼百應。「我們在短短的時間就聚集了一大群志同道合的姐妹。」密集地借各人家裡開會,「新環境雜誌發行到第11期期間,我們就已經在臨沂街跟新環境的專家們一起工作了。」 王保子回憶:「我們發現不對,我們想做的他們都反對,但他們又沒有行動力。」我們不能只是他們的義工,只做他們想做的事!
 
於是我們決心發展自己的獨立組織。不但女性權威馬以工、李豐、李雅卿都來出點子,張國龍、柴松林等男性也非常支持。「為了下一代」就是我們的中心意旨。
 
當時台灣的社會已經很不安了:吃貢丸很可怕、吃蝦子也不放心……「我們是家裡負責買菜的嘛,管理家人的營養,守護家人健康的人;發現這裡也不對,那裡也不對。」於是慎恕、保子這群人用這些議題去和朋友談,沒想到這是主婦們共同關心的問題;只是人心惶惶,卻不知從何下手。「我們強調沒有工作的家庭主婦力量其實很大,聚在一起一定可以做許多事情來!」 慎恕強調,最重要的其實還是期待自我實現的心!
 
命名
 
就這樣,順著潮流,組織就起來了。
 
但是,這個組織名稱是什麼呢?我們一次又一次討論名稱。「那時候,有人提議:千手觀音、蕙質、蘭心社等很柔軟的名稱。」慎恕等人主張要凸顯主婦為母則強的力量,就借日本民間團體《主婦
連》的名稱。「那麼我們就叫《主婦聯盟》吧?合作又有力!」這個提議很快就被大夥通過。之後在一月即召開會員大會。1987年1月,台灣仍處於戒嚴時期,街頭抗爭活動已經興起,但是主婦聯盟的第一次出擊:上街頭,抗議西式速食昂貴的價格,就成為媒體關注的焦點。「因為我們就是不一樣,我們關心下一代,我們用溫柔的力量,我們還相約穿得漂漂亮亮的…… 」
風暴
 
「我是創意型的人,有無限的創意,卻沒有守成的能力。」慎恕回憶:「草創期我非常投入,常常不回家做飯,也把孩子丟在一旁了。」事實上一個來自傳統家庭的主婦,回到家,洗衣、燒飯、服侍丈夫,對聰慧如慎恕者是不滿意的。於是,參與《主婦聯盟》除了使命感,擔綱會長、發言人也滿足了她成就名利的機會。
 
直到兩件事情的引爆,讓慎恕不得不重返家庭,卻因禍得福,認識了上帝。
 
其一,孩子國一的導師請她到學校,告訴她,孩子的孤單與期待母親的愛。讓她警覺,該調整腳步了。她說:「神在此刻在我心底動了工,要我以孩子為重而不是以在外的功名為重!」
 
其二,是與陳來紅的衝突。慎恕自喻是個解構的人,「我離開婦女新知就是不滿她們的權威結構。來紅卻習慣於權威結構的運作。兩個人個性不同,行事風格大異其趣。」慎恕主動邀請來紅加入,她積極努力又主動建言無數,贏得會員們的讚賞。慎恕卻生病了,無故發燒、焦慮,進辦公室變成是多餘的人了。沮喪地離開她自己創辦的地方,蒙上帝恩典,她接受了心理諮商,慢慢淡出組織,回歸家庭,尋求上帝的國度。
 
實踐
 
舟山路30巷台大教職員宿舍區可能是全台灣最早實踐「垃圾分類,資源回收」的社區;也因為有了這個實驗模式,促使日後《主婦聯盟》大力宣導台灣社會實施「垃圾分類,資源回收」政策並促使政府立法規範。(當時環境保護署尚未設立)。
 
其中最大功臣就是王保子。
 
一開始,慎恕請保子蒐集日本行之多年的垃圾分類資料;再來是保子、昭美、靜如、裕琪等人拜訪天主教成道學先生。成先生早就宣導惜物惜福,資源回收多年了,從他處借來許多珍貴的宣導用幻燈片;後來一行人又經常跑到台大環工所找鄭福田、於幼華教授等人討教「垃圾問題」、「焚化爐問題」等專業知識。
 
等到一切就緒,決定以保子、昭美居住所在的舟山路30巷教職員宿舍區開始成立「垃圾分類,資源回收」示範社區。由保子統整日文資料,請靜如協助文字編修、昭美繪製海報。保子一開始就是一個虔誠的環保傳教士,她對全社區81戶住民進行「地毯式」教育: 一弄一弄(共6弄,每弄約12戶)邀至家中開說明會。若有缺席者,就一家一家、一人一人拜訪,直到人人清楚了解為止。
 
這個示範區,台北市政府是知道的,因為為著徹底實施,他們需要市政府定期來收有毒物(包括電池、燈管、殺蟲劑等)。但仍維持了許多年,直到「廢棄物清理法通過」,政府正式立法實施垃圾分類,資源回收為止。
 
後記
 
當然, 談到發起《主婦聯盟》,協力草創組織的人豈止徐慎恕、王保子還有諸多熱心姊妹共襄盛舉。此文僅選其二人為代表人物訪問之,期能記述當年成立過程的一、二事,既在緬懷那段令人難忘的生命記憶,也替台灣女性環保運動留下時代見證。

 

環教資訊類別
相關的行動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