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枝散葉]環保土壤中孕育而生的 消費運動

您在這裡

作者
黃利利口述 / 陳儒瑋整理

 

最早接觸主婦聯盟是因為在媒體上看到環保媽媽營的活動,因為我自己住在內湖,早期有垃圾掩埋場和焚化爐的問題,所以對主婦聯盟正在推的垃圾減量、分類及回收運動很有感覺,因此就在社區找了四個媽媽一同來參加。之後,回到社區去推動。例如在社區巷子裡放各種分類回收的箱子,也在地球日當天將收集到的三天垃圾,全部攤在社區網球場,逐步分類回收。
 
1991年底,我陪小孩子到加拿大念書,發現在那裡垃圾分類與回收是再正常不過的事,而且是由政府帶領著民眾一起執行。不像台灣,我們當時自備購物袋去菜市場被當成怪物,自己帶筷子也是。就在那時我才更加確定當時在台灣所做的事是走在政府前端,也更加堅定我待在主婦聯盟的信念。因此我在1996年回到台灣後,就再也沒有離開過這個團體。
 
共同購買運動從1993年開始,源自主婦聯盟基金會的消費品質委員會裡的一群媽媽,是以環保理念為基礎去找產品,有了產品之後,再透過產品進行消費教育,這是跟全世界合作社最不一樣的地方,因為合作社基本上就是透過合作的力量讓商品價格降低來對抗資本主義,然而主婦聯盟合作社並不是。舉例來說,共同購買從一開始就推動有機蔬菜,是因為發現化肥、農藥的問題已經嚴重汙染環境和影響我們健康;另外,櫻花蝦也不光只是沒有染色劑和防腐劑而已,而是還會從限制網目、捕撈深度等項目進行考量,這就是因為共同購買的核心和實踐者,這是一群擁有環保理念的婦女。
 
共同購買的完整論述,是由翁秀綾和林碧霞等人建構出來,我自己負責比較多是產品解說的部分。因為我個人認為基金會談論的議題,像垃圾分類、源頭減量等等都比較利他,但共同購買較為利己,一般人比較聽得進去,而且共同購買就是基金會理念實踐的最好場域。就像當初大家來共同購買消費時,我們並不提供塑膠袋,菜都還是用紙包裝,一切都是可再回收利用,這就是實踐基金會源頭減量的理念。
 
我們開發任何一個產品,都是有環保考量的。產品的定價也是透過合理的進貨成本加上管銷費用以及限制結餘等方式算出,熬過起初的慘澹經營之後,1988年起利用額直線上升,業務蓬勃發展,到2001年正式成立台灣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直到今日社員人數已將近4萬人,這正是一股消費者力量的展現。也因此有越來越多人從原先利己考量的加入,到接觸基金會碰觸到利他的環境議題,進而形成一股社會運動的力量。
 
我從合作社的前任理事主席謝麗芬的文章中,整理出合作社產品的論述及精神,這是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與其他有機商品業者最不一樣的地方,因為我們產品都根基於環保、消費及合作的理念,只要堅守這樣的精神,就不怕市場被取代,社員也會因此感動。期許主婦聯盟合作社能秉持初衷,產品不是沒有問題就好,而是要考慮有沒有開發的意義、是否對環境友善,以及我們與生產者及消費者之間是否有誠信正直互相尊重的信任基礎,透過教育匯集消費者力量,實踐社會運動和照顧弱勢的理念。

 

環教資訊類別
相關的行動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