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能不能」系列報導:雲林濁水溪綠能合作社

您在這裡

        於近日仍在積極進行籌組工作的濁水溪綠能合作社(以下簡稱濁水溪合作社或合作社),有感於中南部地區長期受到大型集中式發電—其中又以燃煤火力發電為主—的各種公害,而希望配合政府2025年的非核家園政策,追求「能源在地生產、在地使用」之分散式綠能,加速台灣能源轉型。

        濁水溪合作社的宗旨開宗明義寫著,要透過打破壟斷,讓決策權與工作機會都回到人民手上,且以當地社區草根組織為主體,就地取材善用當地人力與當地資源。

        面對現今的綠能發展,合作社發起人之一的「辣董」王麗萍,就提出了兩個她認為重要的發展目標,分別是「自發自用」以及「綠能合作化取代綠能資本化」。

        王麗萍認為,推廣綠能與能源教育之間是密不可分的,而能夠把兩者結合起來的方式,就是自發自用。「如果賣(綠)電給台電,那對電的感覺還是一個買單的觀念,今天如果是大樓社區管理委員會、一個部落,我們自己用水用風用太陽發電,煮了一鍋綠豆湯、或為了某個特定的時段發電,電就進入了人們的生活,跟原先的那種感覺是不一樣的。」

        而在推廣自發自用的邏輯背後,濁水溪合作社更希望透過綠能的「合作化」取代「資本化」,讓公民參與能夠更蓬勃的被納入到綠能的發展之中。若是僅透過大範圍、大面積的鋪設太陽能板,綠能最終仍會變成一個端看成本與獲利的資本遊戲。

        除此之外,綠能資本化的大規模地面型鋪設,更可能會使綠能的發展與原先土地利用的價值產生衝突。這點從近日七股鹽田、內埔子水庫的大規模種電的反彈聲浪中,就可以觀察到。

        濁水溪綠能合作社的新聞發言人,同時也是雲林「吉祥農場」主人的施朝祥在「公民能不能」國際工作坊中就提到,他並不反對在農地種電,畢竟農地或養殖魚池也會需要遮蔭,在適當分配比例下,可以達到兩全其美的結果。

        然而,面對現在「全部種電」的發展邏輯,施朝祥的態度卻相對保守。「(雲林)很多養殖魚池拿來蓋綠能。照這個邏輯,就是圈地運動,大家都不要住了。綠能好像有很強的正當性,卻排擠了其他的事情。」

        為了朝綠能合作化的方向前進,濁水溪合作社希望提出更多綠能在地發展的可能性。如去年冬天時,合作社就曾前往林口拜訪生產小風機的公司,希望能夠在合作社的據點中擺設小風機或小水力,讓能源的生產過程更為腳踏實地、平易近人。

        施朝祥認為,社會對於能源與綠能的想像應該是多元的。他舉例,早期也曾經有使用火力的冰箱,「稻穀、玉米梗能不能發電?其實泰國就有人在做。位什麼台灣沒有?因為台灣不會跳電!」

        施朝祥說,此類的小型發電技術,由於在經濟資本上難以透過規模經濟的方式快速累積資本,因此在現行的發展下,時常被忽略。然而透過多元的發電方式,其實可能進一步催生出相關的工作機會,也會是一個社會企業的發展溫床。

        因此,濁水溪合作社主張,應該要能針對台灣現行的綠能生產方式進行一個全面的綠能盤查,包含陽光、風、雨、水力、潮汐、海浪、植物、藻類和地熱等。透過細緻的盤查,不僅可以將分散式的發電可能性發揮出來,更能夠以更多元的方式利用能源,例如沼氣不一定要拿來發電,卻可以直接轉換為熱能。

        為了完成綠能盤點,並培養更多的人才,濁水溪合作社在近期進行正在籌劃各式各樣的培訓活動。例如,合作社將舉辦「綠色能源工作坊」,透過邀請專業專業工程師和義工,讓社區居民認識多元的再生能源,以及對社區有助益的綠色能源的發展與使用方式。透過讓學員實作,學習再生能源的理論知識與架設技巧,希望帶動全民參與、讓社區不斷電,並促進能源政策轉型。

本文照片提供:張已廉

發佈單位
相關的行動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