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報導】大新竹跨域論壇_水_農安

您在這裡

 

【活動報導】大新竹跨域論壇_水_農安

 

我們要喝乾淨水聯盟與多個團體假新竹市議會合辦大新竹跨域水論壇,現場從早到晚座無虛席

  1/13,我們要喝乾淨水行動聯盟於新竹縣議會舉辦「大新竹跨域論壇」,邀請台大榮譽教授張尊國、經濟部水利署、農委會農水處灌溉水利科等,進行官學民部門的交流。當天不同的利害關係人暢所欲言,除了釐清基礎知識以及政策背後的脈絡之外,亦搭建了一個容公民理性表達訴求、學者居中澄清、官員積極回應的的良善溝通平台,為大新竹的水資源治理進程寫下嶄新的一頁。

 

農工學者:灌溉水污染防治的革新讓全台高污染潛勢圳路從44條減到5

張尊國老師從農工史角度探討台灣灌溉水與農地污染

  台大生物環境系統工程學系榮譽教授張尊國是近十年農地污染計算與農水污染檢驗方法的革新者。已經在農工界打滾超過四十年,教授能從巨觀視野下台灣的水資源分配開始談起,也能從具體的案例解析當中給予清晰的說明。張教授認為,台灣其實並非嚴格定義下的缺水國家,然而極端氣候的確讓我們的用水韌性受到挑戰。農業用水歷來在台灣水資源分配中佔比一直維持在7成左右,雖然是大宗用水,卻也是地下水滲入的一大來源。最重要的是,農業的水資源需求其實相當彈性,一旦遇到乾旱年,通常會將農業用水調撥給工業、民生使用。但能夠有餘裕調撥的前提在於:水必須要維持乾淨。

  台灣的灌溉水質管理策略在七〇年代發生鎘米污染事件之後才開始全台通盤研究,八〇年代開始實施。當初的研究結果,若以污染類型分類以造紙、紡織染整、化工、電鍍及畜牧為大宗,最嚴重區域則是桃園、彰化、高雄。但土壤污染調查過去因調查方法之缺漏,嚴重低估污染面積。2003年,張尊國老師研究關渡平原農地的砷污染過程。研究結果發現砷汙染的農地都在同一條水圳支流周邊,以及鄰近道路(容易被人惡意傾倒廢土之處)。有「土壤污染係由灌溉水傳遞」此一前提,2010年開始,台灣的土壤污染調查才從由「隨機抽樣普查」改為「受體模型」進行調查。

  不查則已,一查才發現全台高污染潛勢農地高達6,000公頃。農委會因此在2013年提出「農業灌溉水質保護方案」,2014年盤查出60條污染潛勢圳路進行改善,2015年提出「應特予保護農地之水體水質重金屬總量管制」。但即使知道有污染存在,要溯源緝兇,一直是環保單位相當頭疼的問題。因為登記工廠的暗管繞排、未登記工廠的偷排情況比比皆是。抓污染若沒有當場抓到,持搜索令進到廠區若無結果,環保署督察總隊也只能對污染嫌疑人尷尬道歉。為此,張尊國老師研發出了成本低廉且毋須在污染當下採樣的「樹脂縮時膠囊」,搭配資料科學將農地盤查結果、灌溉小組圳路方向、列管污染源等圖資進行套疊所得出污染熱區,教導各地農田水利會人員針對其水源進行污染快篩。此舉最終成功讓環保署中區督察大隊與檢警搜索的成功率大幅提高。最有力的證據就在彰化農田水利會表示東西二圳終於看見小魚悠遊,彰濱電鍍專區也從賣不掉變成一位難求。

 

經濟部水利署:乾淨飲用水可透過「北水南調」、「水庫加高」取得

水利署派出副總工程司與民間團體對談,民間團體亦提出相對訴求希望得到承諾

  水利署當日派出水源經營組江俊生科長說明大新竹的用水調度情形,副總工程司林元鵬坐鎮回覆疑問。講演內容依序為:利用現況、未來挑戰及因應方式。桃竹苗總用水量達24億噸,域內有四水庫、四河川。河川佔來源當中的八成,每條利用率從25%59%不等,大大高出全台平均降雨量利用率的18%,已可說是高度利用。在這樣的情況下,新竹突出的產業地位有不能缺水的特性,如需兼顧民生用水,水利署的建議是搭建「桃園-新竹幹管」,讓桃園把板新水域多出來的水轉送給新竹。然而,我們要喝乾淨水聯盟認為,就地取水仍好過大動作越域引水,不能理解為何不處理上游汙染管理卻要大費周章以工程方式解決。

  召集人陳翠琴因此代表聯盟提出四大訴求:一、水資源的管理,應水量和水質並重。意即未來任何水資源規劃,「污排水系統」及「工業區位規劃」應合併考量。二、推動再生水工業使用政策,此舉才能減少增加乾淨飲用水源可能產生的外部效果。三、飲用水和灌溉水水質,應優先於工業用水。欲做到「供水分流」,供水來源必須先分級分區(如分成乾淨原水、再生水、海水淡化),並使民生與工業使用的自來水能夠分離。四、水質管理必須考量豐枯水期作不同處置,如將枯水期廢污水占比列為管理項目。

  論壇中水利署林副總工程司表達贊同這樣的方向。但是如何落實,需要跨部會討論,並非水利署單一權責。針對第二點,水利署表示新竹地區已經有海水淡化做為民生用水的規劃。惟各種再生水需要考量處理後的運輸成本。因為再生水本身的成本已經比一般來的貴,再加上運輸成本會讓廠商吃不消。因此,未來將加速評估竹東地區的下水道管線,讓建置再生水廠的條件成熟。這樣也能同時解決部分的污染源。至於要如何使廠商使用成本較一般自來水為高的再生水,水利署表示可以透過審定各單位「用水計畫申請書」的過程做到。目前最大的困難仍在竹東的人口規模尚不足以達到再生水設廠的最低限度。但考量到民眾對乾淨水的需求,水利署會再放入評估當中。

 

農委會農田水利處:高污染潛勢圳路已受控制,桃竹苗重金屬超標低於10%

農委會簡報「桃竹苗灌溉水質監測狀況」

  農委會農田水利處派出廖珮妤技士述說桃竹苗灌溉用水狀況、挑戰及解決對策。農水處認為,台灣的農業水權經常在缺水時被分配給工業及民生使用,尤其在極端氣候愈趨嚴重的當下,「省水灌溉」是現下的努力方向。其對策包括「規劃分區輪灌與一期稻作轉作旱作」、「利用國有地增闢調蓄設施、增加調配能力」、「增設自動水閘門控制系統」以及「系統性灌溉圳路更新改善」。整體而言,新竹的情況並不糟,但現場有住在德龜溪下游的聽眾提問道,他每天測量溪水的電導度常有超過2000的情形,不知官方如何回應?然而官方只有表達「電導度」的判斷有其侷限,目前並未發現水質不符標準的情況。

 

民眾發問踴躍、官員正面回應 許多課題待跨部會、跨層級解決

公民踴躍提問

  會議最後的座談,民眾發問相當踴躍:有人從基礎資訊的開始核對,希望對其對數字的解讀;有人從標準制定的角度希望知道官方如何跟上國際潮流;有人以國內外再生水使用案例詢問新竹有無可能學習;有人問及灌溉水間接污染如何處理;亦有人希望技術官僚們給出明確達到「灌排分離」的期程與措施。水利署官員一再強調雖不想推諉塞責,但很多業務真的不在水利署身上,他們會再帶回去建議相關部會。

  整體而言,在官方友善回應之下,聽眾已經更為知曉各單位的分工與限制,也開始學習政府所提的各種短中長程解決方式的優劣與考量;同時,公務員們也更加認識到公民團體並非「僅為一口乾淨水」的立場,而是希望找到各方利害相關人皆能同意,且符合環保原則的方案。因此聯盟希望,之後若成立「水域治理平台」,應確實讓民間團體參與,落實公私協力。

  水資源的「開源」與「節流」是既往水利署的工作重心,灌溉水質水量的保護則是農委會的權責。然而,中央部會時常因法定權責單位為地方政府,面臨鞭長莫及的苦惱。然而,水污染若只留給環保單位做末端的嚇阻,實為事倍功半的工作模式。民間團體希望的就是中央政府可以動起來進行跨部會、跨層級、跨縣市的協調,落實水源保護區的純淨。如此才能讓民生用水與灌溉用水優先於工業用水,切莫繼續「工業用水比人喝的水還乾淨」的怪現象。

論壇最後合照,座位從早到晚全程坐滿

發佈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