婦女論壇

廢油做肥皂


他山之石

日本的肥皂發展小史

賴青松
2000.3.1.∼4.1.《主婦聯盟綠主張》146∼147期

  肥皂在世界史上出現的起源相當早,幾乎可以回溯到西元一世紀左右,最早的肥皂便是藉由油脂與鹼反應所製成,現代的肥皂製作仍然依照這個基本原理,肥皂的出現,在日本的紀錄是在德川時代後期,荷蘭醫學家在家中自行生產,但是當時最主要的功能,是用來當作瀉劑,或是用來當作玩耍用的材料,雖然當時的日本人已經知道肥皂的清潔能力,但卻沒有把它用在清洗上,其原因或許是因為尚沒有這種必要。

  明治維新以來,隨著文明開化的風潮,越來越多的日本人開始用肥皂來清洗,但是大部分的肥皂都是進口商品,日本最早開始以企業方式生產肥皂始於1873年,初期的肥皂製作,是在油脂中加入純度約70%的苛性鈉,再利用柴火,直接對鍋爐中(直徑一公尺)的油脂加熱,火候的大小與攪拌的頻率,是皂化能否成功的重點,而這種方式,必須依賴皂化技師的舌頭來判斷皂化的成果,這樣製作出來的肥皂,會殘留大量的游離脂肪酸、游離鹼以及60%~70%的水分,因此據說需要經過大約一個月左右的乾燥時間才能使用。

  從明治初期以來,肥皂的輸入量年年增加,1876年是日本肥皂輸入量的最高峰,但是,從1880年以後,日本卻開始成為肥皂的輸出國,這代表了日本整體社會的生活水準提高,同時,本身的民族輕工業也開始發展起來。

  1883年以後,是所謂的「椰子油速製法」的時代,但是,這些品質粗糙的肥皂,卻被主要的輸出市場──中國給淘汰出來。

  甲午戰爭(1895)是肥皂由奢侈品逐漸轉變成為準必需品的關鍵時期,據說這是因為大量投入海外的軍隊中,肥皂是主要的衛生教育用品,到了日俄戰爭之後,這種傾向更加明顯。1905年之後,日本國內的肥皂生產雖然不斷增加,但是輸入量的增加幅度,卻比生產量更加急劇,而輸出量則相對減少,這也就是說日本國內的肥皂消費市場大幅成長之故。

  此時廣為流傳的肥皂製作方式是冷製法,這種方式乃是由俄羅斯傳入東京,主要是採用容易皂化的油類(含較多游離脂肪酸,容易皂化之椰子油等),與高濃度的苛性鈉溶液加入鍋爐中混合,然後以木桶盛裝之後,再以廢布等綑紮,以保持皂化產生之溫度,放置一整天之後,依賴其皂化熱自然進行自然皂化。

  而為了吸收其中多餘的游離鹼,其中再加入少量的澱粉,後來製造商著眼於添加澱粉,有加速固化、以及降低成本的優點,因此大量地加入名為「增量劑」的澱粉,後來,加入比例甚至曾經有高達70%的紀錄,結果,到了梅雨季節,這些澱粉肥皂便開始陸續發霉,一時間,許多的使用者都提出了抱怨,甚至報紙還刊登出記事,諷刺說日本的肥皂不是用來洗東西,而是拿來吃的。

  後來,由於大家對「摻澱粉」肥皂產生反感,因此純粹的肥皂又開始流行起來,這大約是在1902年前後的事,而「粉狀肥皂」的出現,則是在1896年(日本領有台灣的第二年)左右,當時聰明的商人大量搜購毫無價值的肥皂屑,經過乾燥及粉末化的過程,便成為前所未有的新商品。

  1904年,左右龜田正五郎利用棉籽油,來製造粉末狀的洗濯用肥皂,1906年起,又改為將棉籽油以點滴的方式,加入苛性鈉的水溶液中,後來這種粉末狀肥皂也逐漸流行起來。

  肥皂進入日本的歷史,只不過剛滿百年,跟西歐文明長期使用肥皂的歷史經驗不可同日而語,而且在水質、原料與使用習慣上,日本都與西歐不同,一般說來由於日本屬於軟水地帶,而西歐主要屬於硬水地帶,這一點,是造成使用肥皂習慣不同主要的原因,此外,日本也缺少適合製造肥皂的油脂,當時的牛油與椰子油,都是寶貴的進口物資,不過,日本自古以來就有使用米糠洗臉的習慣,此外,日本較豐富的油脂則為魚油,但是一直等到後來脂肪酸、固化與精製等相關技術發展出來之後,日本本土獨特的肥皂才開始生產。

  自從明治開國,日本進入文明開化時期以來,肥皂製作的方式,經過各式各樣的改良,而且在富國強兵的背景之下,迅速地定著在日本社會中,而一般的肥皂工廠生產規模向來不大,大多屬於街市間隨處可見的家庭式小工廠,直到大正時期(大正元年為1912年)之後,日本陸續投入第一及第二次世界大戰,肥皂工業才開始被吸納,成為大型油脂加工工業的一個部門。

  進入昭和年代後,肥皂的原料之一──硬化油成為戰爭指定物資,因此,於1939年被納入國家總動員法價格停止令的適用範圍內,從此以後的十幾年之間,肥皂成為洛陽紙貴的稀有珍品。

  1941年戰況日漸緊急,當時原有的452家的肥皂工廠,在一陣企業整備的風波之下,竟然縮減到1944年的44家,全國的肥皂工廠剩下不到十分之一,因此,1940年代初期,每個日本家庭只能不定期的分配到一個肥皂,因此黑市的肥皂到處風行,甚至有些沾泥帶水的低級品也大受歡迎。1945年的肥皂生產量甚至跌到1941年的12%左右。

  雖然企業整理與勞動力不足,也是肥皂產量大幅滑落的原因,但是最重要的原因,還是在於原料不足,大部分的漁獲量都供應做食糧所需,雖然有部分的魚油配給量,但是大部分還是用來製造甘油,因此硬化油的生產自然受到排擠,另一方面,由於戰爭的關係,牛油輸入也被迫中斷。

  而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肥皂的生產又開始急速回升,到了1949年時,全日本的肥皂工廠又增加到528家,由於民間對肥皂的需求,仍舊無法完全得到滿足,因此有不少企業,便開始投入肥皂的生產行列,由於只要有鍋爐、攪拌器跟冷卻架,再利用自己家中倉庫,將空間略作改造,便能進行生產,所以短時間內,肥皂的生產量便大幅地提昇起來。

  在這段戰後時間,家庭肥皂配給量也從1948年的一年3個半增加到1949年的8∼9個,1950年起,所有的物資統制措施完全廢止,肥皂也開始進入了自由競爭的時代,從1951年起,業界開始以「清淨運動」為名,大力地推動肥皂的使用,此時一個標準規格的洗臉化妝肥皂標價25元。

  1951年起,民間廣播電台開放,1953年起,民間電視台開播,肥皂廠商是第一批找上這些現代廣告媒介的企業,此時石油的副產品──合成清潔劑開始生產上市,這些廠商更是充分地活用媒體的廣告,將合成清潔劑推銷到全國任何一個角落,即使直到現在我們仍然可以在電視或廣播上感受到這些廣告的強大威力。

  此外,在製造面的機械化自動生產方式,逐漸成為業界的主流,因此,肥皂的量產體制正式成立,但是業者為了繼續追求成本的降低,陸陸續續開始介入合成清潔劑的生產,甚至大多數的肥皂生產者,都轉變為合成清潔劑的專業生產者,事實上,合成清潔劑原本是為了硬水地帶所開發出來的產品,但是在業者與媒體巧妙地聯手合作之下,讓日本的消費者無緣無故地做了冤大頭。

  由於戰後的消費生活水準逐漸恢復到戰前的水準,因此肥皂的生產量也隨之快速回升,直到1960年左右出現最高峰,此時日本的肥皂生產量約為一年38萬噸,其中粉末狀肥皂約為10萬噸(目前粉末狀的產量略高於3萬噸),後來隨著合成清潔劑的流行,肥皂的使用量便逐年漸次下降。

   回廢油做肥皂


財團法人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        
會址:100台北市汀州路三段160巷4號5樓之1
電話:(02)2368-6211
傳真:(02)2368-6213
Email:homemakr@ms15.hinet.net
劃撥:1294898-3,戶名:主婦聯盟

本專題之文字版權屬 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所有, 引用自主婦聯盟會訊,任何非學術性之引用,請徵得原作者之同意。
意見與回應 Yam Women Web since 1997.03.08
All rights Reserved by 開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