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習園地】印象.竹子湖

您在這裡

作者
陳思穎/台灣大學政治系4年級

2013.4.9  不只是竹子湖/王文安

今天的講師為北投區農會推廣部的王文安老師,畢業於台大農推系,原想投入教育領域,但由於各種巧合而進入了服務遊客的農業推廣股,致力於發揚竹子湖的美,讓更多人能欣賞竹子湖的人文與自然風景。從老師的言談中,我發現老師對竹子湖的熱愛,透過「竹子湖的想像之旅」帶領大家的心靈進入情境中,學習從不同的角度去發掘竹子湖的特色。我想,這也算是老師具體實踐投身教育的人生目標的行動吧!

印象.竹子湖

想到竹子湖,大家最直接的印象就是一望無際的海芋田風景,置身於其中,就能感覺到身心都得到舒放,如同是繁忙臺北都市的祕密花園一般,讓人們親近大自然之美,忘卻喧囂,得到再出發的力量。在王老師向我們敘說的歷史故事當中,我才知道原來竹子湖的地名由來是因過去曾種植大面積的竹林,竹子隨風搖曳,遠看就像是湖面波浪,故有竹子湖之名。原來,每一個地名的背後都會隱含著美麗的故事,能了解這些將使我們對這片土地有更深切的認識,重拾對於土地的感動與關懷。

「芋」見竹子湖

竹子湖的發展緊扣著海芋而生,但卻不只限於觀光花圃的發展。隨著臺灣觀光產業的興起,人們開始重視生活品質的提升,因此許多餐飲業也進駐竹子湖,為當地帶來更多元的風貌。也許你可以體驗親自採海芋的滋味,或者是走進當地的一間咖啡店,點一杯咖啡,享受悠閒的下午時光。現階段的竹子湖雖然有良好的發展,但深知當地發展生態的王老師不免透露出部分擔憂,由於眾多店家的進駐,開始產生競爭,影響環境品質,也讓傳統純樸的人文風貌改變。針對這些問題,王老師在最後也提出了相關的解決辦法,即透過永續發展的經營理念,強化地方回饋機制,使竹子湖可以有更良善的發展。

自我回顧

在今天的課堂討論有一位學員提出了對於海芋季活動是否能持續的憂心與關注,老師的回應是只要能把握住「獨特性」的原則就能避免活動熱度消弱的情況。從這當中我發現參與公共事務的最好方法就是對公共議題有所認識並能主動了解相關議題,有認識的基礎才能形成自己的意見,並提出有建設性的想法與概念。

如同老師所說的,每一件事情都可從不同角度切入,不同的角色也會產生不同的想法。要如何從「見山是山」到「見山不是山」再轉變為「見山是山」,這就必須仰賴教育。若能提升公眾的視野,就能喚起大家對於公共問題的重視,並藉由討論的進行提出解決之道。而我想這一系列的銅板農學院課程應該就是扮演著這樣的角色,讓參加課程的我們能從中發現我們不曾注意到的社會現實,引起反思,激發對於議題的意見與想法,做為未來進行價值判斷的基礎,能堅持做正確的事,若是有可能的話或許能影響社會,使社會整體能變得更好!

環教資訊類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