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兒爸媽別當冤大頭

您在這裡

作者
林芳如/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台中分會議題專員

號稱「文明病」的過敏,實為人體免疫系統對過敏原的過度反應,其所延伸出的各種疾病,如:氣喘、過敏性鼻炎、異位性皮膚炎等,醫界至今沒有單一藥物可以根治。因此,家有過敏兒的家長們,為了減緩孩子們反覆發作的情況,莫不轉向各式宣稱「防抗敏」的產品,希望「抗敏消費」能緩解過敏的困擾。2年前塑化劑風暴發生時,連保健食品「益生菌」及藥物「抗生素」也中鏢,許多爸媽才驚覺標榜減敏的市售食品,竟有未知風險。

在2年過後,台大醫院團隊本月初發表的追蹤研究顯示,喝到塑化劑益生菌的孩童,尿液中的塑化劑濃度異常高出1.5倍,而且嬰幼兒早期接觸塑化劑會增加過敏及異位性皮膚炎的風險。換句話說,當時為減緩孩子的過敏症狀而購買保健食品,不僅反成長期餵孩子「塑化毒」,而且至今孩子體內塑化劑殘留值過量,可能引發過敏。父母對孩子的愛,反成無盡悔恨與自責。 

並無實際防蟎檢測

在環境污染日益嚴重下,許多孩子都是過敏體質,也因此,防蟎抗敏的產品四處可見。彷彿醫學界無解的難題,早已透過各種防蟎抗敏產品的開發,領先醫界迎刃而解。最弔詭的是,防蟎、抗敏及抗菌這三種必須透過完全不同的實驗設計才能證實的效用,因著無限商機,直接被劃上等號,甚至躍上商品腰身,成為產品熱銷的保證詞。
事實上,行銷話術所強調的「防蟎」效果,只是成分列表裡眾多的原料之一,並非消費者掏錢購買的產品本身。廠商不僅未曾檢驗原料及產品的防蟎或抗敏效果,廣告頁上放大的抑菌效果測試,導向推薦對塵蟎過敏的消費者使用,讓消費者誤以為顯著的抗菌效果等同防蟎抗敏效力。這一切過度連結,都只是在掩蓋業界沒有說的事實,也就是,在適合塵蟎繁殖的台灣,要建立防蟎的實驗環境難度很高,想證明抗過敏的功效更是難上加難。因此,廠商也坦承,業界在商品開發過程,幾乎都沒針對產品做防蟎效果的實驗檢測。 

擺脫迷思減少污染

家有敏兒的消費者,清洗衣物應盡速擺脫「防蟎抗敏」、甚至「抗菌」等效果迷思,並選用不添加化學香精、色素及合成界面活性劑的肥皂粉或肥皂液,以避免洗衣精造成的化學殘留。另外,善用洗衣機的浸泡功能來提高洗淨力。至於污漬處理,也可用肥皂或酒精、醋或洗碗精,隨手可得的日常品不僅安全、環保,也可減少污染從清潔後開始的問題。最重要的是,別再多花冤枉錢了! 

(本文於2013/12/30 刊登於蘋果日報 焦點評論)

 

  

環教資訊類別
相關的行動議題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