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滋味是什麼?---[拾荒者整合計畫與印度堆肥見聞]座談之後記

您在這裡

作者
鄭婉郁 / 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

        人生的滋味是什麼?長輩說:「人生的滋味是百味雜陳,有苦有樂的複雜滋味。」那年輕人的人生滋味呢?幾個年輕人,在太陽花學運期間與一位資源回收的老奶奶相遇,開始了”人生百味”的旅程……10月3日邀請”人生百味”的夥伴陳書懷、巫彥德、朱冠蓁,進行一場[拾荒者整合計畫與印度堆肥見聞]的座談。

人生百味

  

        看過上面這個網頁嗎?為什麼會有這個網頁的出現呢?故事從某天半夜12點,幾個年輕人在路上碰到一個老奶奶,推著裝滿回收物如山一樣高的推車,老奶奶說:「肖年耶 (年輕人)干ㄟ盪幫挖推車告阮叨 (能幫我推車回我家嗎),迪弟嘎差不都殺、係公力吧 ( 差不多三、四公里吧)」這幾個年輕人開始去思考這三、四公里的價值是什麼?之後人生百味的夥伴起而行,他們製作了「把回收拿給阿公阿嬤」的網站回收地圖,進一步有了FB的粉絲頁,並且開始去了解整個回收系統,也因為如此而獲得麻省理工學院的垃圾創新聯盟邀請,到印度普那( Pune)參與一個會議。對於生活在現代都市的我來說,垃圾是每天在出現,順手作分類與資源回收也已經是生活的一部分;但回頭想想,問題就會不斷的湧出,好似理所當然卻如未散的迷霧般,不解其背後有多少的運作,有許多的故事……

        透過這次的分享,我們大概了解印度的垃圾處理,在印度拾荒者幾乎都是貧民,加上種性制度的關係及性別歧視,女性占了絕大多數,因為沒有完整的規劃,所以讓所有人對垃圾的發展可以有許多的想像,增加更多可能的機會;如講者與我們分享不同單位的堆肥製作狀況,因為人力及環境的條件,做出來的堆肥品質也有所不同,資金少人力不足的,因其他垃圾雜質,所以品質差,提共給周邊學校機關自行取用;資金夠人力足的可以在堆肥前後挑出垃圾,堆肥品質好,可以市場販售,只是化肥與天然堆肥價格差不多,結果大多數人仍舊選擇化肥;還有把垃圾碳化製成燃料,如椰子殼碳化…或許就是這樣的多變性,吸引許多人去印度做有關垃圾的研究與實驗,也明白為什麼體驗營放在印度。

  

  

        大家是否有注意過,夜晚的騎樓下,有人在整理散落一地的回收物,你是快步走開?還是會好奇為什麼這麼晚還在這裏整理?或許交談後就會有許多的想法觸動自己。這次彥德、書懷、冠蓁的分享,用了最簡單的圖表來說明回收生態的概況,簡單明瞭,加上陳曼麗常務監事說明整個回收系統與回收基金運作的狀況,讓大家對資源回收的概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是一次非常好的學習。

  

 

[石頭湯]的溫暖美味

        生活富裕,食品工業發達,讓人開始追求飲食大量購買,加上廠商的促銷,每個家庭多多少少都會囤積一些食品。買太多,吃不完,還有囤放太久即將到期的,這時你會怎麼處理呢?因此”人生百味”發起了石頭湯計畫,就如故事中說到的,大家都拿出自己剩餘的食物,就能煮一鍋美味的湯。他們花了三個禮拜的時間,拜訪了三個店家—呷米共食廚房、日愣咖啡與唐青古物商行,成為食材的募集點,讓知道消息的人可以把多的東西送到這些地方;再來向長期關懷街友的團體前輩請教許多供餐上的須知及無家可歸者的日常生活方式,然後計畫就開始啟動了,持續至今。

  

        在這次的分享中,我們了解年輕一代對環境與社會的關注,他們利用他們熟悉的3C產品與網路平台來表達他們想讓人知道的事情,做他們可以做到的事,他們並不是不關心,只是換了種方式,去發揮更大更廣的影響力。

 

 

延伸閱讀 : 人生百味—共享美好的一餐 https://www.huf.org.tw/essay/content/2750

 

 

 

 

 

 

 

環教資訊類別
相關的行動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