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農教育教案培訓營/校園食農教育經驗分享

您在這裡

作者
林品緯/台大小玩伴

兒童是敢作夢的實踐派─《校園食農教育經驗分享》報導

 

4月28日一早的第二堂課,由城中國小的康以琳老師與學員們分享食農教育在城中國小實踐的過程以及帶來的改變。

孩子們舞台,讓孩子們展現無窮的潛力

       過往,大家對於鄉村國小的想像是:「離土地很近,有很多機會接觸土壤」,但近年來鄉村慢慢都會化,家長逐漸不讓孩子往田裡跑,在家長、老師的保護下,孩子少了很多嘗試、作夢的機會,而康以琳老師提到:「若要發揮孩子們無窮的潛力,家長、老師就必須適時地示弱,並給予他們空間。」

       接著老師分享孩子們製作土豆布丁的故事,為了讓孩子自主,老師在課堂上僅播放製作布丁的短片,接著就讓孩子們彼此討論該如何從採收土豆到製作布丁,實際開始時,就遇到了一個大麻煩,因為孩子們不知道採收完的土豆需要經過曬乾的動作,因此耗費相當多時間把花生取出剝皮,但因為未經過陽光曝曬,導致最後的布丁太濕而無法成形。透過這過程讓孩子發現「哪裡可以更好」,讓他們從經驗中修正,從失敗中學習,就會發現原來孩子不是缺少訓練,而是缺少展現的舞台。

落實食農教育的精神 與現有的各科目

       聽體制內的老師們說:「甚麼食農課?這些課程早就在教科書裡了。」,但往往礙於課程時間的限制,老師多半無法將原有與食農相關的課程進行延伸,導致無法讓孩子真正地認識食物、農業以及土地。

       老師種稻的過程延伸結合國小自然課、綜合活動課、健康與體育,課程一開始,透過各式牛肉、漢堡套餐讓孩子了解在台灣耕種的重要性,帶出為什麼要種稻,並讓孩子實際的整地、蓄水、下基肥,利用古法進行水稻育苗,過程中孩子不知不覺地結合過往學習的知識中,像是使用鏟子時,孩子會自己大聲的說出口:「這就是槓桿原理」以及結合自然課所學,發現了水田常出現的九種雜草以及昆蟲,發現昆蟲的孩子們還會興奮地與學弟妹炫耀自己的發現,透過引導,讓孩子對於水稻種植,不再只有對插秧及收割有印象,還有真實感受與水稻田的生物互動的感動,以及更詳盡的觀察─分櫱、開花及穀粒充實。

       水稻收割後讓孩子們參與曬穀收穀的過程,並結合數學以現有的收購價格計算小朋友辛苦的成果,努力一早上後,小朋友驚訝地發現:「竟然 只有40元的收入,連一個便當都買不起。」在這過程中更加了解農業生產者面臨的困境與辛勞。

       碾米包裝完的某一天,老師帶孩子進到一間有鍋子冒著煙的教室,讓孩子猜猜看這是什麼,孩子很快地猜出是他們種植的米,於是孩子們試吃比較他們自己種植的米與其他米口感的差別,這才發現:「原來他們自己過往吃的這麼差!」

食農教育的生活意義及改變 

        康老師在學員提問時提到:「食農教育有需要和學校的各科目切割嗎?」,答案當然是否,食農教育雖未被歸類在任何一個科目中,但食農教育帶給孩子們的是:人與自然、人與人以及人與社會的互動。

        最後,老師開心地分享一個學校最近的計畫,要在校園建造一個用玉米排成的迷宮及瞭望台,除了讓孩子了解玉米的生長過程外,藉由蓋瞭望台的過程讓孩子證明自己的存在,並建立起孩子們的凝聚力,老師興喜地分享到:「學校放連假時,孩子會利用line分工澆水,完全不用她操心」,這過程讓孩子們變得更主動,也願意嘗試,她認為這就是食農教育帶來的力量。

 

 

 

環教資訊類別
相關的行動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