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區共老共好

您在這裡

作者
文:陳曼麗 / 本會常務監事;圖:忻儀 / 南部辦公室秘書

 

人到老年,要有五樣東西,老身(健康)、老本(經濟能力)、老伴、老友、老居(溫馨社區),俗稱「五老」。何時才能稱「老」呢?以前人說,人生七十古來稀。現在人說,人生七十才開始。在還沒老之前,要為老年生活做準備,能夠健康的老,才是福氣。

 

現代人感受到,少子化的時代,子女為了就業或讀書分住國內或國外。即便在台灣也不見得住在同一縣市。即便在同一城市,孩子們有自己的生活,老人家想要有獨立的生活,不見得喜歡或方便跟小孩子住在一起。尤其在子女結婚後,自立門戶,與父母分離居住,更是常態。最好是住得近,但不要住在一起,互相可以照顧,但互不干擾生活。

 

現在台灣高齡人數已超過10%,政府雖有長照政策,但長期照顧的對象是符合資格的人,在還沒有成為長期被照顧者,應該可以自己在社區養老。社區是自己長期居住的地方,有自己的窩,不要重新搬家,對於社區的環境和鄰居都是最熟悉的,在社區裡常常可以看到很多健康或亞健康的退休人員或不再工作的鄰居。

 

我有一個夢,跟所住的社區鄰居一起共老,既然大家有緣住在一起,離開職場後,每天生活時間最長的地方就在社區。在社區裡,我們可以做甚麼呢??

 

第一、每天跟鄰居,問候:「早安!」「你今天好不好!」展開初步的話題,相互聊聊天。有時間,多聊。沒時間,以不失禮的方式結束,下次有機會,再聊一聊。只要真心誠意的互動,在社區開始蔓延友誼。

 

其次,如果有機會,社區能夠發展一些好玩的事。一起來運動,一起去爬山,一起去郊遊,一起看電影,一起喝咖啡。也許不見得全部都會參加,但是在社區形成幾個小圈圈,只要把訊息公開,有興趣的鄰居,會逐漸靠攏。大家都是長期的鄰居,參加活動又很方便,走路就可以到達了。活動的頻繁度,可以尊重參與者的討論而定。

 

其三、如果再有進一步的企圖心,或許可以發展有趣的知識。活到老,學到老,一起讀書,一起聽演講,一起成長。健康的老,是需要很多的動力,學習想學的知識,可以相互鼓勵,相互分享。有些年紀大的人,眼睛會累,很怕讀書,所以讀書時,可以挑些有趣的書共讀。不貪多,只要有趣,大家可以共讀,眼睛不好的人,也可以來「聽讀」。

 

讀書會,內容來源可以有幾方面:

書本:找一本大家有興趣和程度相當的書籍,可以閱讀全部,也可以挑一部分來閱讀。

短文:從報章雜誌或網路上摘錄下來的文章。

影片:可以挑選國內外的電影或電視影集;如是外語影片,請考量視力閱讀能力,注意中文翻譯文字大小及字幕速度。

走讀:到社區外的定點共同輕鬆學習。

 

讀書會的方式,為了使效果加分,建議:

準備茶點咖啡,使氣氛輕鬆。

讀書會的導讀人,要注意到每位參與者都有發言的機會,分享觀點和心得。

參加讀書會的人可以輪流當導讀人,但不勉強,以免有太大壓力。

讀書會之前,邀請每位參與者自我介紹,使大家熟悉,尤其在有新成員加入時,要消除彼此的陌生感。

 

遠親,不如近鄰。在社區養老,住的是自己熟悉的空間,食衣住行都非常順利。年紀大了,腳步放慢,不是重新交朋友,而是老鄰居成為新朋友。尋找可以共老的夥伴,互相扶持,互相為伴。

 

我看歐美國家的老人,非常樂觀,心理素質很好,他們說老年是黃金歲月,肯定自己過去的付出,老年就是把棒子交給年輕人,自己安心理得過自己的日子。我很羨慕他們臨走之前,活跳跳,虛弱兩周後,跟家人朋友從容告別。我認為這是一種福氣。台灣也有這樣福氣的人,可惜在我身邊,看到的例子不多。

 

台灣現在很多社區已經建構了「社區發展協會」、「社區照顧關懷據點」、「社區健康營造中心」,我們可以盤點住家附近已經有那些相關的社區資源。抽空去看看他們的經營規劃的活動,是否滿足自己的需要。有些項目是有申請到官方補助,有些服務是免費,有些是要自費負擔。

 

如果有長期參與的社團,我認為也是非常適合共老的地方。因為有感情,因為有長期互動經驗,彼此也知道每個人的優點與缺點,能夠相互包容,所以可以持久。定期聚會,經驗交流,共同的經驗,依舊能夠引起共鳴。我很開心有幾個長期參與的團體,但可能主其事者對老義工的態度,也會影響大家參與的心情。

 

社區有多大?每個人活動的範圍大小不一。我喜歡是走路或搭巴士可到達的地方,距離太遠,沒辦法常常去,可能會經常偷懶缺席。年紀大了,常常運動雙腿,走動走動,不要搞自閉,常保健朗。

 

年紀大了,要成為不使人討厭的人。修養要好,少罵人。智慧要夠,心胸要大,既然到了黃金時期,就把自己變成黃金,越老越有價值。讓年輕人去開創事業,建構他們的生活,我們能夠把自己照顧好,活得自在,減輕別人的負擔,活得有尊嚴。期待當老人有需要被照顧時,也能得到有尊嚴的照顧!

 

環教資訊類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