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在地 餐桌上拯救未來

您在這裡

作者
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台中分會

吃在地  餐桌上拯救未來

民以「食」為天,「食」與我們息息相關。除了攸關我們的健康,也與糧食危機、環境環環相扣。飲食與人和環境到底有什麼密切的三角關係?七月份邀請觀樹教育基金會裡山塾環境教育學習中心江進富主任,分享「餐桌上拯救未來」講座,從在地糧食自給率、全球氣候變遷、台灣農業困境談起。

透過桌遊 感受糧食不自主的危機感

國內消費的糧食中,由國內自行生產供應的比率稱「糧食自給率」。當糧食自給率越高時,食安程度也越高,而台灣的糧食自給率只佔3成。講師以帶領桌上遊戲為講座開場,每組配有盤子、海鮮麵、牛排、速食餐、水餃等紙卡道具,將非台灣自產食材移除後,餐盤上只剩下青菜,其他主餐都不見了!有人問肉類呢?的確除了牛肉外,其他肉類8成以上是自給的,但飼養牲畜的飼料有9成是進口的,扣掉後真正的肉類自給率僅剩1成。原本豐盛的料理變成少之又少的餐點,學員們望盤興嘆,印象深刻。

若持續過度的仰賴進口,糧食危機爆發時,台灣將面臨嚴重的問題。隨著農村文化式微由於農業收入長期偏低,加上農村的年輕人口外移,農村人口老化,雖於報導中見年輕人從事農業,但實際占相當少的比例,農業的沒落成了糧食危機的關鍵因素之一。

另外,氣候變遷也與糧食息息相關,我們排放過多溫室氣體到大氣中,會使北極甲烷釋放,加快暖化的速度,導致氣候異常,而極端氣候乾旱、洪水造成農作物損失,減少糧食供應量。造成全球暖化的原因,其中占最多為能源生產,而農業和畜牧業也與暖化有關。特別是畜牧業,像是以穀物飼養牛,消化後會產生甲烷,牛糞便分解後也會產生氮氧化物,此兩種都是很強的溫室氣體。而增加1公斤的牛肉需16公斤的穀物,為了生產大量穀物而砍伐大量本可吸收CO2的森林。若大量使用一般農業的氮肥、農藥,則會導致農場土質劣化,腐植質中儲存的碳會以CO2的形式被釋放出來。

且農業機器的能源大都來自石油,現代化農業與糧食運輸高度仰賴石油燃料,還有一種零食加工,因為加工原料大都從國外運輸而來,在運輸過程中將產生更多溫室氣體。農耕畜牧業和飲食加工運輸都會製造大量的溫室氣體,導致氣候變遷、全球暖化,而氣候變遷又會影響到糧食的生產量。這樣不斷的惡性循環,要如何去改善呢?當糧食危機真的發生時,為我們生產糧食的農人在哪裡?我們該如何提高真正願意從事農業的人口呢?

遇見小農  支持小農

近年來台灣爆出許多食安問題,民眾已經不知道哪些食物是可以安心吃的。其實要吃的安心很簡單,講師分享三項原則「吃在地」、「吃有機」、「支持小農」。吃在地食物避免吃到高風險的進口食物,像是牛肉、基改黃豆。舉個例子:台灣毛豆的除草劑容許量為0.2ppm,而進口黃豆容許量為10ppm。為什麼這麼高?因為基改黃豆本身能抗除草劑,所以農民只求能夠長出來就好,因此大量使用。這也是為什麼要選擇有機農產品的原因。

另外「百哩飲食」也是個不錯的方法,吃在地方原一百哩的食物,假設以南投為例,則吃台灣在地農產品。而在地食物除了新鮮外,食物里程較低,也可以減少碳排放。以台灣目前的現況,由於國際糧食市場不可靠、油價上漲,氣候異常等因素,更應積極提升糧食自給率。除了政府政策的改良外,我們也可以盡一份力。

「農夫市集」是一個很棒的地方,全台目前已經有61個農夫市集。研究指出小農系統生產糧食總量會比企業化農耕還要高,而聯合國也在推如何透過小農農業發展去增加全球糧食的供應。小農一直以來都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講師提及,農夫市集的農夫大都很樂意分享耕作的技術與理念。購買農產品時,認有機認證標章,不如去認識生產食物農人,了解他們是如何栽培這些農作物更有保障。逛完農夫市集後,不妨和家人一起烹煮一道美味的餐,不但吃的安心,也能培養家人間的感情!

─延伸閱讀─

  • 書籍:《Food Rules》《到底要吃什麼?》《一座小行星的新飲食方式》
  • 電影:《社區的力量》《永續餐桌》
  • 漫畫:《玄米老師的美味便當》《銀之匙》
環教資訊類別
相關的行動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