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自煮】好煮意食堂:早點好試做

您在這裡

作者
周家慧/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攝影:陳其農

你有吃早餐的習慣嗎?都吃些什麼?好煮意食堂的第二堂課,要帶大家思考「早餐與全球化」的關聯,並且在學校禁止用火用廚房電器的限制下,也要做出豐盛的早餐!這次邀請分享的講師來自台中「清恬小舖」,社會系畢業的老闆-毅綸雖然年輕,但參與過許多有趣的社區工作,現在因為喜歡吃早餐所以開了早餐店,希望能用消費改變社區,讓消費者練習吃「真的食物」,也讓小舖成為社區的食物教室。

 

你今天吃早餐了嗎?

大家平常都習慣在哪裡吃早餐呢?以現場的同學來說,大部分都是在外面買早餐,幾乎沒有在家/在宿舍吃早餐的,而學校附近各式各樣的早餐店,也提供了許多選擇,然而選擇早餐店並不等於選擇早餐,中西式早餐店幾乎成為現在早餐店統一的規格,賣漢堡三明治也賣蛋餅蘿蔔糕,菜單上看似多元的選項,其實可能都來自同樣的食品工廠,在美X美吃早餐跟在麥X登吃早餐似乎沒有什麼不同。但在10年、20年前,我們的早餐也是如此嗎?我們的早餐發生什麼事了?

全球化與早餐文化

若問家中的爸媽及長輩,他們習慣地早餐可能是白飯、粥、麵線等等,且各地都有在地風味的傳統早餐,例如金門麵線、台南牛肉湯、高雄黑輪…等等,原本是生活中再平常不過的事,現在卻成了需要特地找尋的特色小店,從什麼時候開始,麵包與三明治統治了我們的早餐餐桌?課堂上提到了幾個重要的時間點:

1954年的美援「麵食運動」

1970年代大宗物資採購團平衡台美貿易逆差

1984年台灣出現第一間麥當勞,漢堡成為一種時代象徵

當吃漢堡成為一種時尚,但麥當勞的價位又偏高,因此在地品牌的平價漢堡開始出現,連鎖品牌早餐店也愈來愈多,提供西式的漢堡與三明治,也有中式的豆漿、蘿蔔糕,因為提供的品項多元,食材無法樣樣都自己來,需透過加工業者製成半成品,也確保產品的風味與品質,形成了標準化與效率至上的生產邏輯。而這類因為全球化的飲食風潮而在地化形成的「中西式早餐店」,也在90年代成為主流。因為取得方便、選擇多樣,也使得傳統多元的早餐文化逐漸式微。

一起動手做早餐吧

了解了早餐飲食的變革,如果想要擺脫這種工業化與全球化食品練的束縛,生活中的行動就從動手做早餐開始吧!

考量到學校教室與宿舍的電器使用限制,這一次的課程就以「醬」為主題,教做「奶油抹醬(甜)」、「大蒜抹醬(鹹)」與「生菜沙拉醬」,只要利用宿舍提供的公用冰箱與烤箱,就可以吃到自製的營養早餐囉~

     

搭配醬料的主食-麵包與蔬菜們,來自彎腰市集與水花園市集,都是小農自產自製,也希望藉此讓同學們吃到最接近產地的味道;毅綸也提供了紅茶茶葉當場現泡,讓大家比較與市面上的紅茶有什麼不同。窯烤麵包的香氣與新鮮食材的甜味,搭配同學們自製的醬料,大家共同享用了一頓美味又營養的早午餐,為下午各自要面對的課程儲備了能量。

這一系列課程的設計,都是教做簡單好入手、食材取得容易、應用度高的料理,希望能建立大家自煮的信心,也增進之後落實自煮的動力!

 

※延伸閱讀:清恬小舖風景--社區企業的早餐革命

※主婦聯盟基金會X政大烹飪社:食農四式—好煮意食堂計畫

※主婦聯盟基金會X灶腳工作室:食農六式—自煮能力者養成班

 

環教資訊類別
相關的行動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