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教育基地解說員培訓」第三彈 居家節電輕鬆做

您在這裡

作者
林雅惠/本會資深秘書

 

知名心理學家,同時也是《說服心理學(Psychology of Persuasion)》的作者──羅勃特‧西奧蒂尼(Robert B. Cialdini)曾對一個現象感到相當困惑:在加州有 90%的人認同節約用電的重要性,更有98%的人表示願意盡量去節電,但實際上卻只有極少數的人有所作為。 因此羅勃特在聖地牙哥地區展開了一場實驗:他設計了兩種不同的門把吊牌四處發送

1.各式各樣的節能標語:「節電就是省錢」、「節能減碳保護環境」、「為下一代保留美麗的地球」

2.「你知道有多少鄰居已經關上冷氣,改用電風扇了嗎?」

結果發現拿到第二種吊牌的用戶平均減少了 6%的能源消耗,是拿到第一種吊牌的用戶的3倍!這項實驗結果說明了與其試著去灌輸人們「正確」的價值觀,倒不如激起同儕間的競爭意識,更能有效激勵大家展開實際行動。

 

    近一週,未來可能缺電與限電的新聞層出不窮,但前兩週的課程我們學到住商用電確實是佔尖峰負載相當高的佔比,台灣住商尖峰貢獻甚至高達65%,而節電則是改變供需結構最快的途徑。

認識電費單是居家節電的第一步

        因此能源教育基地培訓課程第三堂課邀請到陳淑宇老師帶領大家,先從審視居家電器跟電費單來進行節電的第一步。課程開始前,陳老師透過賓果遊戲要學員找出電費單裡的用電資訊,為了找出用電排放碳量、計費係數與跟去年用電的差異,學員們無不睜大眼鏡從密密麻麻的電費資訊中,找尋相對應的答案出來,在過程中陳老師也說到電費單的顏色代表繳費方式的不同,藍色的為自行繳納,粉色的為銀行代扣,若家中是粉色的電費單,通常也會讓民眾對用電資訊更無感。

    另外在台電節電獎勵中,也暗藏一些問題,以往是以節電比率為獎勵基準,但現行的制度中,只要跟去年同期用電相比每節省1度,就會獲得0.6元獎勵金,倘若獎勵金低於84元,則一律以84元計之,這樣的機制讓節省1度電與節省140 度電的民眾獲得到的獎勵其實是一樣的,反而有可能對民眾在養成省電習慣上造成阻礙。

    玩中學後,了解到電費計算原來跟級距電費、計價天數、夏季/非夏季電價、獎勵機制有關,現行國內為浮動電費,在每年的四月與十月會變動,但最新的電價標準,讓台灣的家庭用電已躍居全球最便宜,但在能源結構未翻轉前,仰賴九成進口能源的我們其實沒有理由可以如此浪費電。

審視居家電器使用習慣是居家節電的第二步

    知道居家用電資訊與使用量後,接著第二步就是審視家中電器的使用習慣,家電通常會有產品資訊,裡面除了型號與年份以外,還有每個電器的消耗功率(W),只要將消耗功率乘上使用的時間,就可以找出居家耗電最多的前三名電器,根據能源局與工研院2013年的調查結果,住宅中用電最多的電器分別為冷氣、照明、電冰箱跟電視,根據台電調查,夏季耗電最多、電費佔比最高的罪魁禍首就是冷氣,約有1/3~1/2的電費都與他有關;至於照明,雖然一顆燈泡耗電量不大,但其實照明總用電量卻占家庭用電比例的前三名,因為家中電器數量最多的電器莫過於就是燈泡;而冰箱則是家中唯一一個24小時不斷電的家電,使用時間全年無休!除了這些家中可能潛在高耗電的電器還有電暖爐、開飲機、除濕機、乾衣機…等。

    透過盤點家中各場域電器使用狀況後,才能訂定適合自家的節電策略,從無形中就能達到電器的節能,若有點資金,也可花點小錢購買可搭配電器節能的輔具,像是定時器、多開關式延長線、智慧插座等,老舊家電若要汰換則可挑選附有節能標章與有能源效率標示的電器,能源效率第一級的產品通常較第五級的可省下30%~70%耗電量呢!

 

即便沒在使用,卻可能仍有電力在消耗─「待機電力」

    另外,家中若有可遙控或是有顯示螢幕的電器,就會產生待機電力,待機電力約占家庭用電的7.4%,若能改善無謂電力的消耗,每年將可省下1千多元的電費,待機電力可搭配節能輔具的使用就可省下;陳老師最後也分享韓國媽媽能源診斷團的案例,他們診斷待機電力、窗戶隔熱、電器使用方式與照明這四個項目,就可讓每個家庭改善後平均省下20%的用電量,這些都是在不改變現有的生活品質下就可達到的節電行為。

    對於居家節電還有哪些更多的撇步,課程後也考考學員存在多少常見節電誤謬的問題(遊戲:能源紅綠燈),並有熱烈的回饋跟討論,學員麗芳還分享如果從很熱的外面進到屋內,可以先用濕毛巾擦過身體,先讓身體的溫度有初步的降溫,那麼一開始就不用把冷氣溫度調到這麼低,也會對健康比較好。不知道家裡要從甚麼地方開始節電嗎?快找出電費單跟審視電器使用狀況,今年夏天開始往無痛節電的生活邁出第一步吧!

 

關於能源教育基地相關資訊:  

 
 
環教資訊類別
相關的行動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