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核廢謹慎慢行 台灣應加緊腳步

您在這裡

作者
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

文:周于萱(本會專員)

德國核廢謹慎慢行 台灣應加緊腳步

4月9日「台灣核廢處置論壇系列:德國經驗」這場活動是媽盟跟台大風險中心合作的講座,邀請德國聯邦國會環境委員會主席霍恩(Bärbel Höhn)來台分享(此人後來也有參加第一屆台德環境對話論壇,另篇再詳述)德國的核廢處置經驗。

活動首先請媽盟理事長徐光蓉簡介台灣核廢現況,再請霍恩女士分享德國的核廢經驗,最後請全國廢核行動平台發言人崔愫欣(同時也是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秘書長)分享民間廢核論壇的執行狀況以及未來展望。

核廢淪為政治籌碼

核廢料一直是世界各國的棘手議題,包括核廢料保存狀況、處置地點的地質條件、對周遭環境的影響、地方人士的反對等等。霍恩女士在報告中指出,正是因為核廢料如此棘手,很多時候它會變成政治決定的結果。例如在東、西德還沒合併之前,因為鄰避效應而決定把核廢處置地點放在東西德界線附近。東西德合併之後,這些核廢變成在國土的正中間,對合併之後的德國反而是一個更難處理的問題。

資料來源:霍恩女士報告資料,德國聯邦環境、自然保育及核能安全部文章(https://www.umwelt-im-unterricht.de/hintergrund/die-endlagerung-radioaktiver-abfaelle/)

核廢輻射外洩 失去人民信任

1967年到1978年間,德國中部的Asse廢棄鹽礦場儲存了超過12萬桶的核廢料,當時專家再三保證核廢料儲存場的安全性,卻在20年後開始發現大量的輻射污水問題,同時礦場的結構嚴重受損,反而讓儲存場變成一個危險的不定時炸彈,目前評估轉移儲存地恐怕是唯一的解決方法,但是儲存核廢料的封閉洞穴中可能存在大量的氣體,任何些微的火花都可能造成大爆炸,因此要如何全盤了解目前儲存地的實際狀況並進行評估,後續如何移轉都是個大問題。霍恩女士在報告中特別強調,德國因為這件事情失去了人民的政府核廢處置信任,因此現在的核廢處置過程必須特別確保溝通過程的公開透明和參與性。

Asse核廢處置狀況混亂,資料來源:霍恩女士報告資料

霍恩在總結時特別提到,核能跟核廢議題需很長的時間跟規劃,像德國目前規劃的時程長達60-80年,台灣也應該要以放遠角度來看這件事情。而且因為這個議題非常重要,必須要確保在這個過程不會因為政治因素而中斷。

德國的反核與能源轉型漫漫長路

1986年車諾比核災後,德國深受核災的輻射塵影響,許多地區的生活及農作因此重挫,讓德國人反思核能的使用是否有其必要性。德國國內的反核第一波高峰是在2000年前後,當時雖然未能順利廢核,但催生了再生能源法(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Act/Erneuerbare-Energien-Gesetz 簡稱EEG),為德國之後的再生能源發展奠定了基礎,但是能源轉型之路並不順利,國內保守派仍然有許多反對的聲音,認為核能是乾淨的能源,綠能發展有限、成本高且不穩定,無法符合人們的需求,核電廠是否延役也是當時一直在拉扯的議題。

德國國內的反核運動第二波高峰則是在2010-11年,2010年底,德國總理梅克爾宣佈考慮延後核電廠除役時間表,引發國內抗議聲浪。2011年3月11日發生福島核災,3月26日德國境內25萬人上街反核,高喊德國人必須要從福島事件學到教訓,要求立即關閉所有核電廠。2011年5月30日,梅克爾在國內巨大的民意壓力之下,宣佈2022年關閉所有核電廠。

以下一代的視角思考核廢處置

為了記取Asse核廢處置場的教訓,德國開始思考如何能夠更謹慎的討論、決定核廢處置的方式及地點,因此在1999年成立了核廢貯存場選址程序委員會。該委員會由聯邦政府代表、聯邦議院代表、科學家、公民團體代表(工會、教會、環保團體、核電廠商等)所組成,這個高階核廢處置委員會的工作目標是討論選址標準、核廢儲存地選址法(Repository Site Selection Act),以及發展並確保公民社會在過程中的參與。2013年委員會開始討論選址標準,今年(2017年)已經完成選址法案,明年(2018年)開始選址流程,預計花13年決定最終處置場所,花10到15年的時間計畫、興建處置空間,2045年開始儲存,2070年完成高階核廢貯存。

霍恩說,大家看到這麼長的時間表覺得好像遙遙無期,但這就是我們必須共同面對核能的代價。核能提供能源的年限大約是50-60年,但我們卻必須花百萬年來面對這個超級毒的垃圾。德國在能源轉型跟核廢處置這條路走了很久,才能夠從將核電的使用比例從過去35%到現在12.5%,同時也需要再生能源的配合(從4%到現在30%左右的綠電)。現在德國才走到最終處置場的選址而已,未來還有好幾個階段要進行,考慮科學、地質、物理、人文等不同層次的問題,確保民眾合理的參與,確保選址過程不是流於政治決定或是由上而下的壓迫。

德國的核廢儲存時間表,資料來源:霍恩女士報告資料

台灣核廢與廢核仍有諸多課題

媽媽監督核電聯盟祕書長楊順美說,台灣訂定了2025非核家園目標,但是2016年成立行政院非核家園推動專案小組,到現在卻都還沒有開過一次會。從德國分享的經驗來看,廢核跟核廢需要花很長的時間討論,希望政府不要只是喊喊口號,非核家園專案小組要盡快啟動。

全國廢核行動平台發言人崔愫欣(同時也是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秘書長)則是分享去年(2016年)辦理民間廢核論壇的結論,也回應之前台電公佈的低階核廢選址台東達仁鄉、金門烏坵等地,這些建議候選位置都卡在地方公投,原因是因為地方對於資訊不透明非常的不滿,根本無法進行下去。

霍恩說,相較於1986年開始思考反核、能源轉型的德國,台灣現在面對的是再生能源技術發展相對成熟的時候,面對台灣的核廢問題以及能源轉型,台灣有更多優勢,希望台灣能夠記取德國因故失去人民信任的教訓,學習德國經驗發展自己在地的解決方案,一起為永續的生活努力,保護下一代的生活環境。

活動簡報及相關資料下載:https://rsprc.ntu.edu.tw/zh-TW/m06/upcoming-events/619-106l0409-nuclear_waste_disposal#download

環教資訊類別
相關的行動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