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污及能源議題治理參與的性別不平等

您在這裡

作者
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

文:陳怡君(主婦聯盟台中分會執委)

東海大學難得的藍天下,有了一場精采的能源空污與性別的跨界對話,在「非核減煤」能源轉型與空污治理的路上,主婦聯盟基金會台中分會,再度以思辨讓自身論述更成熟寬廣,而激起的性別、世代對話與激盪,讓我們的倡議之路更豐盛美好。

    前幾個月,網路一張「用愛發電大隊」反核遊行的照片,引爆了台灣「厭女情結」爆點,主婦聯盟基金會董事長賴曉芬回憶,當時網站內湧入大量「愛愛/性愛發電」留言,用「性」的污名來限縮愛的意涵,面對網路霸凌,溫和卻輕言不放棄的主婦們,堅定地主張,面對氣候變遷,要的就是透過能源轉型、公民發電來打造低碳生活,為了永續地球這個願景,一路從反核、節電走到公民發電,更出資購買30片太陽能板,實驗公民發電的種種可能性,從糧食自主到能源自主,一路走來,始終如一。

    本會副會長許心欣則分享,2015年剛認知到台中是空污重災區時,對議題很陌生也不知道能做些什麼。透過不斷的自我學習,發現到不吸菸女性得肺癌風險是男性6倍,而九成的肺癌女性從不吸菸,而台中女性的肺腺癌發生率已悄悄超過台北市女性。在不斷透過連結社群,舉辦反空污抗暖化大遊行,投書媒體、教育宣導大眾,建立粉絲專頁強力監督政府,兩年多來,在台中為主場的抗空污大戰中,基金會已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路。

    合辦論壇的東海大學社會系副教授鄭斐文,則從生態女性主義的角度切入,指出缺少性別觀點的環境研究,等於少了女性經驗與生命觀的對永續社會的思索。而性別與環境議題有何相關?分為兩部分來討論:第一,極端氣候所造成的災難,如暴雨、颶風等對於女性與弱勢者的影響。第二,人類對於自然環境破壞背後價值觀問題,例如,過度強調經濟發展主義,而剝削生態環境。

    性別盲可能將使我們分析失誤,例如,在原有的氣候足跡或碳足跡研究中,是否已經有足夠的兩性觀點?兩性的氣候足跡是否相同?雖然性別差異並不必然一定(本質的)存在於所有的環境因素。但是,在不同性別的科技使用者身上,會產生不同的效果。

    在重理工輕人文的結構下,女性參與能源轉型與空污治理,也面臨邊緣化的困境。地球公民基金會辦公室主任蔡卉筍指出,根據性別主流化政策,政府內外委員會,任一性別不得少於三分之一,然而行政院能源與減碳辦公室20位委員中只有1位女性委員、2位NGO運動者,其餘均為公務員及理工專家學者。而台灣能源領域的女性工作者同樣稀少,突破女性參與的限制,是轉型不可迴避的課題。2002年的世界永續發展高峰會《約翰尼斯堡行動計畫》,強調在能源政策中加入性別觀點,讓能源的提供促進性別平等,其關注面不應偏向技術的開發,而應同樣重視服務提供與消費者行為,並制定有助於社會公平與環境永續的價格與分配制度。

   2025年非核家園等在眼前,性別觀點的能源轉型,尚在萌芽。

環教資訊類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