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自煮在南方-不逞強的減塑運動

您在這裡

作者
文:主婦聯盟基金會南辦專員蔡宛臻:圖:中山大學社會所張已亷

   

大學生自煮這一週沒有開火,回到校園的黑板教室與同學討論減塑議題,減少塑膠,也與飲食有關嗎?沒錯!如果自煮能力提高就有減少外食的可能,而大學生最常使用外帶食物容器就是塑膠,這次邀請到主婦聯盟基金會講師林靜麗與大學生分享減塑運動與外帶食器安全。

不逞強才走得久

一般人眼中再自然不過的使用後丟棄的生活模式,在小粒老師的心中卻發出了一個疑問:「這樣使用後丟棄的方便,好像製造了太多了垃圾?」,減塑種子就這樣在小粒老師的心中發芽。

但小粒老師再三與學生強調不逞強的減塑才能走得久遠,這樣的減塑日常應該是愉快的、興奮的,「就當做一場遊戲!」小粒老師說明,每個塑膠能少一個是一個,為減少的塑膠喝彩。想要行動可以從簡單的重複使用塑膠袋、自己帶環保袋、不用吸管等小動作開始。

 

(圖:小粒老師提醒,不逞強的減塑才能走得久遠。)

海洋沒塑嗎?

路上的塑膠垃圾,可能經風吹、河流進入海洋,為海洋製造很多問題,塑膠垃圾進入海洋後是有機污染物、重金屬污染物等有毒物質的匯聚之地,而這些塑膠對海洋生物而言難以分辨,有的看起來像小魚、有的看起來像藻類、有的化身為水母,便一一被海洋生物吃下肚,可能造成海洋生物死亡、生病,也可能透過食物鏈造成生物放大效應、生物累積,再由人類吃進體內,就會形成類似環境賀爾蒙的作用,可能干擾內分泌、生殖功能,對健康產生不良的影響。

塑膠垃圾在海洋生物的危害主要是兩種,一種是吞進去的,另一種是纏繞。2013年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統計,海廢前五名為塑膠袋、免洗餐具、瓶蓋、吸管、玻璃飲料瓶。2015海廢前五名為瓶蓋、吸管、漁業浮球防碰墊、塑膠袋、玻璃瓶。2016年海廢前五名為寶特瓶、瓶蓋、吸管、塑膠袋、外帶飲料杯。小粒老師指出這些海廢剛好大方向跟吃有關,都跟外帶有關,呼籲同學可以從最簡單的減少使用一次性用品開始。

 

塑膠食器

成大環境微量毒物研究中心李俊璋教授研究發現,性早熟女童中尿液塑化劑是一般1.2倍~2.4倍 停止飲用塑膠杯飲料一週, 尿液中塑化劑濃度下降1/2~1/3。

小粒老師說明雖然塑化劑半衰期短,但現代人最大的問題是舊的還沒去乾淨,新的就來了。小粒老師提供降低塑化劑、環境賀爾蒙暴露的幾個小方法:吃飯前先洗手、避免喝市售的塑膠杯飲料、自己帶不鏽鋼碗、不鏽鋼水杯、多吃蔬果、減少使用塑膠袋等。

(圖:自編網袋。)

 

減塑日常,避免吃下一次性包材的毒

減塑日常你會遇到友善的店家:他可能多給你量,還會給你打氣;你會遇到沒經驗的店家:你會嚇到店家,多嚇他幾次他就會習慣的;你會遇到有經驗的店家,重量計價,還會幫你的餐盒扣重,但當然還是有不友善的店家,就考驗應變能力。

減塑日常你可以這麼做,自備玻璃便當盒吃遍整個夜市、拿手帕買紅豆餅、用遮陽帽買小黃瓜、自備餐具不使用免洗餐具、生理女性使用布衛生棉或月亮杯、重複使用手上的塑膠袋、購買時選擇包材少的用品。

 

小粒老師分享完減塑日常帶來的小確幸及能避免掉的風險後,接著開始手作課程:網袋編織。

(圖:一開始把其中一條橫放拉長,其他線結在上面。)

學生每人分到12條來自大自然的麻繩,小粒老師以小組為單位一一示範,一開始把其中一條橫放拉長,其他線結在上面,再將橫放麻繩打結,得到放射狀的袋子底座,開始織結,織結過程考驗學生手的靈活度、細心與耐心,過程中有人使用水瓶幫助織結成型,有人手腳併用,幫腿穿上網襪,再把網襪脫下來,結完袋子身體後,重頭戲手把,有需要技巧的纏繞法與蜻蜓邊講手把美美包覆,期待學生以輕巧的網袋取代塑膠袋,讓減塑成為日常。

(圖:一開始把其中一條橫放拉長,其他線結在上面。)

(圖:以小組為單位一一示範。)

(圖:使用水瓶幫助織結成型。)

(圖:手腳併用,幫腿穿上網襪,再把網襪脫下來。)

(圖:手腳併用,幫腿穿上網襪,再把網襪脫下來。

 

 

環教資訊類別
相關的行動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