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之味~一盒便當的溫柔

您在這裡

作者
蘑菇/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志工

了解做菜燒飯辛苦之處、感謝家人的人,是溫柔的人。

覺得自己的便當「好吃」,並且感到「開心」的人,是能夠過著幸福人生的人。

~《玄米老師的便當I》

求學時代,媽媽每天都會準備便當。湯匙和便當盒在袋子裡鏗鏘作響,成為書包以外的基本配備。不似時下流行的日式便當,講究擺盤、配色,我家的便當說穿了就是前一天晚餐多出來的飯菜,經過學校蒸飯箱高溫洗禮後,味道混雜,菜餚都失去了鮮豔的顏色。

曾經羨慕過同學吃營養午餐或家長送來外賣的食物,總覺得比蒸便當好吃多了,但基於了解媽媽準備便當的辛苦,我還是一路吃到高中畢業。大學時代開始外食以後,卻發現容易胃痛,原因不外乎不均衡的搭配,造成攝取過多澱粉和油脂;色、香、味俱全代表吃下了色素、人工香料與過多的調味料。我才漸漸認清原來一直以來,是媽媽的便當幫我守護住一道健康防線。一盒便當裡裝的不只有飯菜,還有媽媽堅定付出的溫柔!

食材保障

從選材、烹調到裝進便當裡,全部不假他人之手,或許在外觀與口味上無法與外食相比,但用心做出來的便當有著專屬的「食材保障」。不僅如此,媽媽總是一邊想著孩子明天的活動量或最近的身體狀況,一邊準備適合的菜色,為孩子補充營養,這種完全的「客制化便當」,是外賣餐點所做不到的。

最近爆發校園午餐的弊案,食材安全把關機制在層層商業模式下,已經失去了效能。原本應該要確保學童營養的校園午餐,卻成了傷害學童健康的元凶。然而比起食材問題,更難改變的是家長與學童的心態:是否能認真看待午餐這件事?普遍的外食文化,讓現代家長習慣於不必為孩子或自己準備便當;學童也養成了「色香味」俱全、美味考量優先於食材安全的飲食習慣。還有誰願意回到自己帶便當的時代?在校園午餐把關機制重建起來以前,學童還要吃進多少沒有保障的午餐?

食具保障

家裡有四個小孩,每個人兩三個便當盒,加起來快要一打,大大小小堆疊起來,可以塞滿一個碗櫥。這些老舊的不銹鋼盒子裝著我們的成長記憶,一直到現在也還繼續被使用著,成為冰箱裡的收納幫手。不鏽鋼的盒子雖然不美觀,但卻是媽媽選的「安全食具」。可冰可熱,耐摔耐磨,不用擔心有毒物質滲入食物的危險。雖然每天來回攜帶、清洗有一點不便,但換來吃的安心,其實是很值得的。

為了省時間、怕麻煩,外食的人越來越多。尤其工作場所通常不提供蒸便當的設備,上班族更是主要外食人口,大量使用免洗餐具,造成資源浪費與垃圾問題。且國人習慣吃熱食,外帶熱食的容器安全卻一直未受重視。雖然自備餐具的口號推動多年,許多機關也不提供免洗餐具,但不管是用獎勵或規範減少使用一次性免洗餐具,在快速、便利的訴求下,為家人或自己好好準備一個安心便當的想法,早已被拋諸腦後。

幸福保障

脫離求學時代,即使開始工作後,每天晚餐時間,我也盡可能在媽媽面前把隔天的便當帶好,有時候甚至自己做菜帶便當,藉著這些動作告訴她:放心吧,我可以照顧自己,我做的菜也不輸給你喔!如此回應媽媽,感謝她用便當教給我的事。或許哪一天,我也能成為一個溫柔、帶給別人幸福的人吧!

原文刊載於主婦聯盟248期會訊(2011.12.1)

環教資訊類別
相關的行動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