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分社】護洋推廣員 海洋面面觀 - 海洋生態與海洋汙染

您在這裡

作者
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

在解決問題前,我們需要更充分的了解問題的所在之處,海洋佔據了地球百分之70的面積,而人類對他的了解卻遠不及太空。海洋中的生物與生態也一直是人類企圖探索的未知領域。我們想要解決海洋汙染就必須先理解海洋的生態。這次的課程是由「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解說志工 胡潔曦 帶來海洋生態及海洋汙染的課程,並教導大家如何永續且健康的選用海鮮。

 

既然現在買魚不是件難事,為何還要擔心漁業枯竭

海鮮對於身處海島的台灣人來說是不可缺少的食材、食物,我們進到市場、超市走進小吃店就可以很輕鬆的取得各類的海鮮。

根據統計,現代人生活中大約20%的高級蛋白質源自於魚類。

像是過年時常吃的的白鯧、烏魚等等,這種魚類都是很好的蛋白質來源。

現在我們仍有足夠的海鮮可以吃,但是,2050年我們將會迎來沒有魚類的海洋!90%的魚類面臨族群數量逼近或是低於可持續生存的門檻,其中更有30%的魚種已無法生存。

相較於1990年,魚類資源的耗盡,迫使業者必須投入更多漁船量,或到更遠的海域作業,才能夠捕到足夠漁獲。

 

很快要沒魚吃了,該怎麼辦

根據統計,如果嚴格執行限制捕撈物種以及捕撈的漁法,並且做好漁業資源管理以及海洋保育,每年可以多捕捉1000萬噸的漁獲。如果可以增加相關的禁漁期、禁漁區與生態專區政策且嚴格執行的話2050年得漁獲可捕捉到3500萬噸且不影響海洋生態。

 

你吃的魚,可能不只是魚

相信愛護環境的大家都有聽過《寂靜的春天》一書,瑞秋.露意絲.卡森(Rachel Louise Carson)在1962年出版這本改變世界的書。書中列舉了各地濫用殺蟲劑DDT造成各種危害。也成功引起世界大眾對於這問題的普遍關注。

在環境中存在的不只是DDT還有汞、塑膠微粒等,因為人類的活動產生了的有害物質,這些有害物質在生物體內是無法被代謝或是分解的,進而產生「生物累積作用」與「生物放大作用」,最後再由人類吃下肚,攝取最多的毒素。建議消費者應該盡可能購買小型的魚蝦貝類,避免食用海洋中的食物鏈高階魚種。

 

喜歡吃魚的你,可以做甚麼

如果你一天沒有吃魚就會癢得渾身難受,你可以先參考「臺灣海鮮選擇指南」參考一下如何選購你的晚餐,選購有「海洋之心生態標章」的海鮮以及參考「溯源履歷」的RFI分數選擇與運輸距離越短的產品,以及草食性的物種(ex.吳郭魚、草魚、白鰱、虱目魚)。抵制高破壞性的漁業,禁止流刺網、底拖網等,無法選擇捕獲魚種和破壞海洋景觀的漁法,改為支持定置漁網或是鏢刺漁法有排除。你也可以在吃魚的同時,為海洋保育付出一分心力。

 

海洋不是你家冰箱

里山、里海倡議中,「里」代表鄰近,里山就是鄰近我們的山,里海就是鄰近我們的海。里海的原則就是,在不影響後代福祉的原則下,運用海洋生物多樣性資源,維持生態、生活、生產的「動態平衡」永續發展理念。

我們應該要給予海洋足夠的喘息空間,恢復資源。

圖:3月29日線上課程教學

環教資訊類別